下汤遗址位于
浙江省台州市横溪镇下汤村,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83年和1984年分别发现了上山文化和
跨湖桥文化遗址文化两个文化时期的遗存,距今分别为1万年和7500年。在出土的文物中,石磨盘和石磨棒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最原始的稻谷脱壳工具。下汤文化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6月,下汤遗址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
遗址公园名单。
基本简介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该遗址坐落在
仙居县城西30公里处的郑桥下汤村北端,北依八卦山,南临永安溪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保存较完整的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丰厚,
地层分明,文化层厚度2米以上。
1984年发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0-1.50米。属
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00至7000年。采集石器有斧、、凿、镞、、刀、磨棒、
砺石、弹丸、纺轮等;陶器有红陶、黑陶和夹砂陶片,可辨器形有鼎、、罐、碗、杯、纺轮和陶拍。纹饰有堆塑、划花、镂刻等。
仙居县早在公元347年(
东晋永和三年)即单独设县,名
乐安县,公元930年(
五代十国后唐五年)改名为
永安县,公元1007年(宋景德四年)
赵恒皇帝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永安为仙居,一直沿用至今。仙居单独设县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可谓千年古邑。
1984年,下汤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三棱器、石刀等20多种,其中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球、环形砍砸器、流星索等是
浙江省首次发现。陶器有盘、罐、钵、盆等盛器;有鼎、釜等炊具;有纺织工具陶纺轮、制陶工具陶拍子等。遗址内涵丰富,保存完好,对研究
仙居县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下汤遗址于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
台州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到下汤遗址参观的游人达15多万人次,但由于没有陈列室展出,游客们看不到出土文物,难免留下不少遗憾。为此,县文广局和横溪镇政府联手筹建“下汤遗址陈列室”,5000年前的100多件石器以图片形式向众人展出。
主要文物
该遗址内陶器种类 下汤遗址出土文物
有夹炭灰陶、夹砂红陶、细泥质灰陶和黑陶等,胎质都较酥松。其中夹炭灰陶以稻谷壳、
禾本科杂草为掺料,已炭化,胎心乌黑,器胎表里涂一层厚达0.2厘米似漆非漆的褚色
染料,出土时非常鲜红绝艳,为以往所罕见。器型种类有盛器(罐、瓶、壶等),炊器(釜、鬲、鼎),饮器(碗、盘、盆、杯),以及纺织工具的防轮和制陶工具的陶拍等。陶器上的装饰有镂孔、堆塑、麦穗纹、直条纹、印捺纹、绳纹、篮纹、斜条纹和弦纹等。器形以平底器为主,也有小量的凹底和圈底,石器制作小而粗犷,经打击略粗磨,仍处在原始状态。但也有一种器形细少的品种,如柳叶形镞、指甲形有段小锛、笔头状小凿和石簪、石块、石等装饰品,磨制精细光洁,工艺水平较高。
石器的制造和使用功能以较明确分工,如生产工具有斧、铲、刀、凿、镰、削、饼形砍砸器和各式石锛(有段锥形、有段屋脊式、阶级式、有段常形、指甲形和棱式两端出刃)。狩猎工具有矛、镞(有铤和无铤2种)、流星索、弹丸。
生活工具和装饰品有石磨盘、磨球、
砺石、石簪、璜和纺织工具石纺轮等。
历史意义
下汤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下汤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在
仙居县、
台州市乃至整个浙东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人类居住遗址。出土的器物造型精美,色彩鲜艳,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台州古文化的灿烂和睦辉煌。为探索和研究台州先民的活动和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中,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球、环形砍砸器、流星索和三角形两端出刃石均为我省首次发现。尤其是石磨盘和石磨棒,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过去,在我国的余姚河姆渡及世界各地的古文化遗址中出土过大量的稻谷,但古人究竟是怎么样把稻谷碾成末,抑或是根本不碾,连谷壳一起吞食,人们无从知晓,下汤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两套完整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终于使我们找到确切的答案。下汤的先民先把谷物放在石磨盘上,然后手持石磨棒来回研磨,使谷粒脱去外壳成为大米。由于长期研磨,石磨棒的表面浑圆光滑,石磨盘上留下了两道与石磨棒形态相吻合的浅坑。因此,下汤遗址中完整的石器时代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出土,不仅是我国
考古学上的重要发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现,也是世界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1989年12月12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下汤新石器文化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汤遗址代表着以下汤人为代表的
仙居县土著居民脱离了深山的穴居生涯,迁向平原过着定居生活,他们以农业经济为主,狩猎、采集为辅,并发展了纺织、制陶和
捕捞业,以下汤文化为代表的仙居
新石器时代,既受
浙江省其他文化类型的影响,又具有浓厚的古东瓯文化的地方特色。这座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是浙江台州文明的发祥地。它充分显示了
台州市地区古文化的灿烂和辉煌,为探索和研究台州先民的活动和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建设情况
下汤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以来,得到了仙居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1989年以来
仙居县人民把下汤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仙居县委宣传部和县文体局的组织协调下,下汤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各方面工作日臻完善,为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防止文物的流失,横溪镇党委政府一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利用媒体、会议、节庆活动等宣传方式,对下汤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行了大力宣传。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人来此感受不可多得的文化魂宝,也使广大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积极配合文物保护部门做好遗址的保护措施。2000年横溪镇政府拨款5万余元对遗址进行修缮和重新布展,使遗址面貌,周边环境都有较大改观,下汤村也积极响应,为了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参观,自筹资金13余万元修建了一条从省道临石线往下汤村的
水泥路,为使基地发挥参观,教育功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据统计2000年至2003年来,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接待10万人次。
横溪镇党委政府都把做好下汤石器古文化遗址开发,筹建下汤新石器古文化博物馆,当成一项旅游开发的重要工程。横溪镇党委政府在集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独特作用,把推进集镇建设与开发古文化旅游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在利用好古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横溪另外几个风景区(响石山景区、巧胜岩神龙谷景区、大佛岩洞景区等),使之形成一个旅游园。并以此引导宾馆、饭店、超市等服务行业扩展规模,规范管理,提高档次,繁荣横溪市场。这样既保护了下汤文化遗址,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