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心衡,别名梦湘,是一位来自
福建省闽侯县的语言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和研究。洪心衡的一生致力于国民教育工作,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洪心衡,原籍福州赢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居住于福州城区红光路。他在1921年至1951年间在福州英华中学担任教师,并在1946年兼任福建师范专科学校国文科副教授。1953至1956年期间,他在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组担任编辑。1956年秋季,洪心衡被调至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他是
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
洪心衡的主要著作包括《汉语语法问题研究》《汉语语法句法阐要》《关于语法上的一些问题》以及《词的并列结构与古义》等。他还发表了多篇有关古汉语语法的学术论文,如《〈孟子〉里“是”字的研究》《关于“读破”问题》《论〈离骚〉里的主语、谓语之间“之”的问题》等。
洪心衡的生活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参与。他曾多次前往北京,1950年和1953年两次游览京城。1955年在北京任职,1957年夏季参加了对高校招生试卷的评审工作。1960年8月因患肠炎返回
福州市,同年与王世湘一起沐浴龙华泉水。1961年3月进入温泉疗养院休养。1971年3月25日首次参加退休学习班,5月9日与人在温泉路小店品尝东张水库的大鲢鱼。1971年11月12日与高大雪、林祥麟等人一同前往峡南拜谒“二·七”烈士林祥谦墓。1972年左右曾患有
肝脓肿。1973年
春节期间拜访
潘守正未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时退休学习班小组在四海春餐馆举行聚会。1974年1月6日,与学校前后十余届友好的二十八人在仓山快活林餐馆聚餐。1976年9月13日参加了毛泽东主席逝世的吊唁大会。
洪心衡不仅在语言学领域有所贡献,还在文学创作方面展现了才华。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其中,《答古田徐镜湖》表达了他对民生困境的关注和对时局艰难的担忧;《上洋山居》则描绘了他在抗战时期迁校顺昌上洋的经历;《夜宿南平城》通过描写山水景色,寄托了他的历史情怀;而《四十书怀》则是他对人生和事业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