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慕兰(1850-1925),浙江奉化人,
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著名的女教育家和闺阁诗人。她是奉化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列入1994年版《奉化市志》的女性。王慕兰出身于官宦家庭,自幼受到深厚的文化熏陶,精通诗词歌赋和刺绣技艺。尽管命运坎坷,成为孤儿和寡妇,但她凭借坚韧的精神投身于教育事业,推动了女性教育的发展。
王慕兰出生于
奉化区大堰镇大堰村白阊门,是
王任叔故居及墓的族姐。她的父亲王景池是一位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
举人,曾任多个地方的知县。王慕兰自幼随父亲前往
四川省,受到了良好的
家庭教育。然而,她在年轻时期经历了家庭成员的接连去世,包括母亲、六个兄弟姐妹以及父亲。在父亲去世后,湖北知县董兆茳帮助她返回故乡,并最终与董结婚。婚后,王慕兰在夫家开办学馆,教授旧学,并在多地任教。她的丈夫和两个弟弟相继去世后,她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的挑战。
王慕兰目睹家乡缺乏女性教育的情况,于是筹办了一所女校,并设立了“启蒙班”,专门为大龄女子提供教育机会。她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缠足,并将其理念推广至整个社会。她将自己的部分薪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并因此获得了县公署颁发的“巾帼丈夫”奖匾。王慕兰曾在
奉化区的
孙锵家中和官立作新女学堂担任教师,后者由她创立,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新一代女性。她的教学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学校的教学质量超过了男性学校。王慕兰晚年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并在72岁时退休。
王慕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她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她的代表作包括《无题》、《薄命曲》、《哀鸿篇》、《赴作新女校》等。此外,她还有《岁寒堂诗集》和《四明王女史函稿》两部著作流传至今。
王慕兰的故事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据传,她曾经为了支持一名遭遇不幸的学生而在
宁海县长洋的甲子桥上留下了感人的诗句。她的名字也因此被刻在了桥上,成为了当地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