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瓦
保护墙壁洁净的瓦
滴水瓦,是指中式古建筑屋面檐前端的特定瓦件,其设计特征包括比普通板瓦多出的如意形“滴唇”及一端下垂的圆尖形边。其置于屋面檐口,主要功能原为防止雨水直接淋湿屋檐下的木质结构与墙体,同时对于坡度较大的飞檐屋面的瓦片与瓦筒起到阻挡作用,并兼具美化屋面的效果。
滴水瓦的历史可追溯至我国东晋后期,至汉代达到发展顶峰,与“秦砖”并称为“秦砖汉瓦”。唐朝时期,滴水瓦普遍应用于建筑檐口,烧制前常饰以花卉或食肉目图案。其设计随时代演变,早期滴水瓦与瓦身多呈直角相接,后期夹角增大以促进雨水排放,体现了高度的科学性。自唐宋起,滴水瓦常与瓦当配合使用,瓦当负责守护檐头,滴水瓦则保护墙面,两者协同保护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维持其稳固与美观。现代建筑中使用的滴水瓦,其功能已主要转变为中式建筑风格的装饰元素,对墙体的实际保护作用不再显著。
历史沿革
滴水瓦的历史可追溯至我国东晋后期,东晋后期开始出现表面黑色磨光的板瓦,檐头板瓦一端加厚并压印纹饰,标志着后世“滴水瓦”的发端。王莽时期:流行“四神瓦当”,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象征东、西、南、北四方。
滴水瓦的发展在汉代达到兴盛阶段,与“秦砖”并称为“秦砖汉瓦”,唐朝滴水瓦普遍应用于建筑檐口,烧制前常印上花卉或食肉目图案作为装饰。此时,滴水瓦与瓦身的夹角早期多为直角,晚期则增至100度以上,以增强排水功能,体现了设计的科学性。
唐宋以后,滴水瓦与瓦当开始组合使用,瓦当守护檐头,滴水瓦保护墙面,两者共同维护古代建筑的稳固与美观,确保建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现代社会中,滴水瓦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主要出现在仿古建筑中,作为装饰元素存在,不再承担原有的防水功能。
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构件“滴水”以其独特形态,激发了人们的丰富想象。在现代建筑中,尽管其原有的功能性已逐渐淡化,但其艺术价值仍对现代设计具有启示意义,值得学习与借鉴。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体现在建筑形态与功能的多样化上,从多层到超高层,从平顶到坡顶的演变,不仅基于功能需求,也反映了建筑设计的多元化趋势。屋檐作为中原地区古代木构建筑的重要特征,其挑出设计旨在保护檐下木构架与墙体免受雨水侵蚀。
大屋顶上的瓦件细致分类为屋面瓦件、屋脊瓦件及吻兽,每类均包含多种具体构件,如板瓦、筒瓦、滴水瓦等,以及正吻、垂兽等装饰性元素,共同构成了古代建筑屋顶的复杂与精美。
深入探究建筑学的发展与创新,需从实际现象与案例中寻找线索,理解并传承传统建筑学的精髓。现代建筑学在继承传统时,倾向于采用“批判性继承”的策略,即剔除不合时宜的元素,保留并发展其精华。例如,现代建筑设计中,平顶向坡顶的转变,便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一种现代诠释。
“平改坡”现象不仅体现了对传统建筑美学的追求,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古代民居屋顶的保留与“滴水”构件的雅致,激发了人们对屋顶设计变迁的深刻思考,并促使现代多层住宅设计中探索小瓦与滴水元素的应用可能性。
瓦当作为古建筑的重要装饰元素,其应用范围虽有所缩减,但在古建筑修复与仿古园林建筑中仍具价值。现代建筑中,“滴水”虽不再承担防水功能,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在制造工艺与艺术创新方面,瓦当的制作技术已融入现代科技,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标志着在保留传统美学的同时,也推动了制造工艺的进步与发展。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现代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