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鲁斋(1899~1960年),广东梅县三乡
石楼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先后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
丹佛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
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参与创办
梅州市第一间大学──
嘉应学院。并先后任上海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
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等职。抗战时期,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创办南华学院,亲任院长。
出生于书香世家,少年时代在家读完“四书”、“五经”等书。15岁就读于丙村三堡学堂,毕业后考入
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后转入
梅县广益中学。毕业时因成绩优秀,由学校保送到上海沪江大学。在沪江大学教育系学习期间成绩优异,获“荣誉奖学金”,直至毕业。毕业后返回
梅县区,任广益中学教务主任,并协助黄墨村等创办
梅州市第一间大学──
嘉应学院。为进一步掌握教育理论,于民国15年(1926)重返上海沪江大学,在研究院学习,专攻
教育学。翌年夏,取得文学硕士学位。两年后,他以参加“万国主日学校大会”的中国代表资格,到
美国进入
丹佛大学专攻教育学。经勤奋研读,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
英国、
法国、
瑞士、
意大利等国游历,再由
地中海、
红海、
印度洋经印度、
新加坡、
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到
上海市,沿途考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情况。民国20年(1931)后的六七年间,他先后任上海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
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等职,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在此期间,他写出许多教育论著,有的编成教育丛书出版,有的被列为大学教材。抗战初,他在香港创办南华学院,亲任院长,开设文史、金融、法律、商学、外语、会计等新科系,师资阵容整齐。不久,因
日寇南侵,南华学院迁往梅州城北教溪口。为了办好学院,他曾远涉南洋,奔走于
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等地募集资金,得到爱国华侨的热心赞助,并得县长
彭精一鼎力支持,南华学院建起教学楼、科学馆、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校舍初具规模,有学生400多人。同时还到各地聘请专家、教授前来任教。他虽身为院长,仍亲自任课。据一些南华学院校友回忆,他待人和蔼,知识渊博,善于辞令,深受师生爱戴。民国27年(1938),
广州战役,大专学校内迁,钟鲁斋为南华学院聘请了一批教授,招生人数达到700人,为当时梅县地区和闽粤赣边区培养了一批人才,为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钟鲁斋对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对发展
梅县区教育事业、培养地方人才方面极为关注。他撰写了《改进梅州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阐明了发展梅县地方教育以及在梅县建立大学、推动梅县地方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就如何改进梅县地方教育,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赞扬。
钟鲁斋一生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息,在办教育方面有丰富经验,在教学研究方面,其著作极为丰富。有《小学各科新教学法之研究》、《中学各科教学法》、《教育之科学研究法》、《比较教育》、《中国近代民治教育发展史》、《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德国教育》、《华侨教育之改进》、《教育法之改进》、《战时教育问题》等专著和译著一批。此外,还有编成单行本出版的《用实验法去选择中学国文之教育法》(英文本)、《两性学习差异之调查与研究》、《文纳特卡制实验报告》、《爪游三月记》等著作,其事迹在建国前上海东方书局出版的《现代中外名人小辞典》和
纽约世界名人传编辑处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英文版)、上海出版的《
中国名人传》(英文版)等均有记载。
1949年政局动荡,钟鲁斋滞留
香港特别行政区。建国后,钟鲁斋受人民政府之请,除一度返梅汇报南华学院情况外,一直定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