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保国,男,1976年10月生,
枣庄市人,
汉族,法学博士,院长助理,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燕山大学法律系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万国学校独家签约教师,国内司考培训资深专家,自2002年加入万国至今已有10年的司法考试培训经验。
人物经历
1999年——2002年,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
2002年——2005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2005年7月——2007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2005年7月——2006年7月,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
2006年8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2003年12月——2004年1月,
纽约维拉司法研究所访问人员;
2005年1月——2005年2月,美国国家刑事辩护律师委员会会员;
2007年12月——2008年5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挂职庭长助理、助理审判员;
2002年10月——至今,加盟万国培训学校。现属为众合教育司考学校老师。
主讲课程
主要贡献
参与编写《国家司法考试四年真题分类解析》、《同步单元 练习》、《法律法规汇编》、《重要考点大串讲》、《常见错误分类解析》、《刑诉法专题讲座》、《重点法条解读配套练习》、《历年真题单行本》、《真题精编900题》、《必读法律法规》等万国学校系列图书。
承担项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刑事证据规则实证研究”(08JA820038),7万元;
2.主持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刑事被害人权利的程序保护与救济”,2万元。
3.主持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证据规则实证分析”校级项目1项,4万元;
4.参与“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等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北京市教委、
福特基金会项目 7项。
学术成果
(一)主要著作
专著:《
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
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版;
专著:《刑事证据规则实证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著:《你有权保持沉默》,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专著:《刑事诉讼法精义》,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3月版;
译著:《宪法与刑事诉讼》,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美国法律文库);
合著:《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版;
合著:《
诉讼制度改革研究》,
学林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副主编:《证据学论坛》(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参编:《\u003c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u003e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
张保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参著:《
证据法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参著:《
简明证据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参著:《政府律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参著:《美国刑事诉讼规则》,检察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参著:《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参著:《刑事赔偿的理论与实务》,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参著:《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参著:《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版;
编著:《法律援助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5月版;
编著:《诉讼法与仲裁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三版;
编著:《诉讼法50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2007年、2008年版;
参编:《新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
(二)主要论文
《现实已经发生——论我国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载《
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11期转载;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对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反思》,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7期转载;
《证据规则的性质、功能与体系》,载《中国司法》2007年第5期;
《程序异化论》,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3期;
《重读贝卡利亚的刑事程序法思想》,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论我国刑事赔偿的特有原则》,载《
政法论坛》2001年第6期;
《超期羁押刑事赔偿若干问题探析》,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1期;
《证人作证豁免权探析》,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4期;
《沉默权的宪政思考》,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律师会见难的现状与反思》,载《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3期;《
律师文摘》2007年第四辑转摘,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8月版;
《论被害人陈述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12;
《被害人与检察官关系的梳理和优化》,《
中国检察官》2010-12;
《论我国现行“政策性修宪”模式的局限性》,载《法学》1999年第12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0年第2期转摘;
《证据的可采性与非法证据排除》、《从证明标准看刑事错案》,载《证据学论坛》(第11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证人制度三人谈》,载《证据学论坛》(第9卷),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9月版;
《当前法学研究中的“痞子文风”及其解析》,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
《审前准备程序:走出改革的误区》,载《
现代法学》2000年增刊;
《诉讼法视野下证据法》,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的裁判体系》,载《
烟台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999年宪法修改的前前后后》,载《当代法学》2000年第3期;
《中国社会对沉默权的容忍度有多大——“沉默权在中国”调研报告》,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
《全国诉讼法学会年会观点综述》,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2期;
《〈新中国宪政之路〉评析》,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2期;
《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困境与解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被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1年第2期,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0年第6期转摘;
《完善我国陪审制立法的若干建议》,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论〈合同法〉中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新发展》,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我国陪审制改革十大问题论纲》,载《中国律师》;
《仲裁司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
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证据的困惑——“借腹生子”案评析》,载《律师与法制》2001年第7期;
《我国宪法应明确规定沉默权》,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1年 第4期转摘,《法学文摘卡》2001年第2期转载;
《论“政策性修宪”与“制度性修宪”》,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
《应当重视我国“诉讼法哲学”的构建》,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5期;
《程序的人文精神》,载《
上海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5000字;
《京沪两地法学家差异谈》,载《
法学家茶座》(第1辑)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律师名片纵横谈》,《法学家茶座》(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律师文摘》2004年第1辑转载;
《论沉默权在我国的价值选择与制度整合》,载《
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法院真得会被案件淹没吗——美国辩诉交易的实证考察》,载北大法律信息网“焦点法谈”;
《再论存疑不起诉的刑事赔偿——与陈华先生商》,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关于完善我国庭审质证的若干思考》,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禁止律师执业不正当竞争的现状与对策》,载《安徽律师》2002年第1期,8000字;
《程序正义与实体真实——关于一起案件“相对合理主义”视角的考察》,载《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论提起反诉的条件》,载《河北法学》2001年第6期,4000字;
《宪法修改与制度完善》,载《法学研究交流》2000年第3期,6000字;
《废除我国陪审制度的理性思考》,载《法律与社会》2000年第3期,9000字;
《论我国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载《四川审判》2000年第2期,3000字;
《关于我国当庭宣判若干问题的探析》,载《天津律师》2000年第5期,5000字;
《律师执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解析》,载《天津律师》2002年第1期,5000字;
《论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从马克思的一段话说开去》,载《贵州法学》2000年第2期;
《从宪法修正案看我国法治观念的三大改变——评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载《
上海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庭审质证若干问题探讨》,载《上海检察调研》2001年第9期。
(三)主要报纸文章
《建议将依法治国明确写入宪法》,载《北京法制报》1998年10月16日;
《我国刑事诉讼应确立管辖权异议制度》,载《
人民法院报》2003年7月4日;
《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载《
检察日报》2006年1月5日;
《要把外来工的选举权利落到实处》,载《
南方都市报》2003年6月3日“社评”栏目;
《警察验证权责对等是身份证法亮点》,载《南方都市报》2003年6月29日“社评”栏目;
《“首办责任制”的宪法意义》,载《南方都市报》2003年7月31日;
《立法要体现对弱者的关怀》,载《南方都市报》2003年10月27日;
《“人大面试官员”的宪政意义》,载《
新京报》2004年5月8日“社论”;
《人大个案监督要谨慎对待》,载《新京报》2004年4月27日“社论”;
《规范程序让代表更好反映民意》,载《新京报》2004年2月20日;
《“律师在场”意义重大,难题不小》,载《新京报》2005年1月15日“社论”;
《学生是否有权在宿舍吃饭?》,载《上海法制报》1999年12月15日第5版社评;
《BOT投资中的风险与防范》,载《上海法制报》1998年11月30日第4版;
《BOT——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载《上海法制报》1998年11月2日第4版;
《华政学者、上海律师谈司法公正研讨会综述》,载《政法成人教学》2000年第3期;
《论普通程序兼并督促程序》,载《政法成人教学》2000年第2期;
另外,发表《“修宪”背后的故事》、《“谈判”小记》、《“好事”也要打假》等杂文若干。
(四)承担项目情况
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刑事证据规则实证研究”,经费7万元;
2007年
中国政法大学校级项目“刑事证据规则实证分析”,经费4万元;
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校级项目“刑事证据规则实证分析”,经费4万元;
2004年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刑事被害人权利的程序保护与救济”,经费2万元。
主持北京市教委法庭科学基地项目1项。
参与“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等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北京市教委、
福特基金会项目7项。
(五)获奖情况
“君合律师人才奖学金”第一名;
河北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评比
二等奖;
挑战极限,在绝望中追求希望,人生终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