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LAW SCHOOL)是中国人民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
1950年,朝阳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合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
截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有专任教师109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41人。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本科专业(法学)1个,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设有全国首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历史沿革
初创与形成
1937年,陕北公学成立。1950年,朝阳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合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同时为培养法学专业教师,法律系以教研室为单位招收研究生,研究生也参与授课。最初法律系设有国家与法权原理、国家法、民法、刑法、国际法、国家与法权历史六个教研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要招收来自国家机关、工厂以及军队有实践经验的学生,50年代以后逐步改为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1953年10月法律系依照中国人民大学通过的《中国人民大学系代会暂行条例》成立法律系代会。
曲折前进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法律系很多教师与学生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法律系进入紧缩机构、“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阶段;3月,法律系开展了“双反交心”等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被迫停办;1967年10月,法律系在全校首先发起“复课闹革命”运动;1973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党的领导小组决定恢复建制,撤销混合编成的连队,法律系也短暂恢复原来的建制。
恢复与发展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开学,法律系也恢复招生。1979年,法律系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1980年在原来的审判法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诉讼法教研室;1981年经济法教研室成立;同年11月法律系法学理论、法制史、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等8个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1984年,法律系刑法专业取得招收博士研究生资格;1985年5月,在学校的支持下,法律系创办了北京市第十律师事务所(后改名为地石律师事务所);1986年,法律系组建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198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建立法学研究所。
1988年2月,法律系成立了“台湾法律”问题研究所,主要承担“台湾法律”制度和发展海峡两岸法律问题的研究;同年7月,法学院正式成立,下设法学院和法学研究所。1991年6月,法学院建立了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要承担法律与全球化研究及国际交流的任务;1993年10月,法学院设立国际刑法研究所,主要从事外国刑法、比较刑法、区际刑法等问题的研究;1994年,法律系与法学研究所合并由法学院统一管理。
高速发展
1998年1月,国家“211工程”法学学科唯一重点项目——中国法制信息港在法学院建立,4月法学院成立环境资源法教研室;1999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成立;2000年,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同年9月全国民商事法律领域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成立;2005年11月,法学院整体迁入明德法学楼办公;2010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成立;2013年1月,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第三次蝉联法学学科第一名。2017年,成为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8年,在教育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22年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办学条件
专业介绍
截至2023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设有法学一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有专任教师109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41人。37位专家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法学院校首位;43人次获得高层次国家级人才项目;先后有16人次走上“共和国讲坛”,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主讲人;8人荣获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于中国的2个法学类教席均在本院。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个,北京市级精品课程7个,校级精品课程9个,校级立项精品课程4个;现设有43个研究中心(所),拥有“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和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法制信息港”和综合性的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本科专业(法学)1个,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是全国首批获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全部二级学科,设有全国首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法学
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法律
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法学
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法学理论学
交流合作
截至2023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已经搭建了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中美法学院院长论坛、中欧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亚洲法学院院长论坛、中澳法学院院长论坛、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和中国—拉美法治对话等法学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设有研究中心(研究院、所)68个,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和“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国家级人权教育和培训基地、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以及综合性的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科研资源
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现有藏书30余万册,其中中文法律图书25万余册,外文法律图书5万余册,中文法律期刊400余种3万余册,外文法律期刊120余种3000余册。有北京环境法制论坛网、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何家弘法律英语网、律师业务研究网、人大国际法网、文化遗产法研究网、杨立新民商法网、中国法理网、中国法学教育网、中国法学期刊网、中国反垄断法网、中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律网、中国民商法律网中国人民大学法律诊所、中国宪治网、中国刑事法律网、中国证据法网、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华法律文化网、资本市场法治网等学术资源,建有“中国民商法律网”等全国知名的网站。
学术期刊
《法学家》,曾用名《学员之家》(法律版)和《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年创刊,主要收录最新法学研究成果,反映最新法制变革。
中国法学前沿》(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简称FLC,2006年创刊,是全英文季刊,主要刊载中国当代法学理论相关研究。
《人大法学》,2005年6月创刊,此刊物主要记载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历史。
《朝阳法律评论》,曾用名《法律评论》,1923年6月创刊,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法学期刊。
人大法律评论》,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自主创办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2000年创刊,主要刊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育及科研成果,现为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来源集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来源期刊。
《法苑》,1997年创刊,主要刊载学生们对于法学理论的观点和看法。
《法律文化研究》, 2005年创刊,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组织编写的学术集刊,主要收录学者对于法学论文及相关史料的研究。
《经济法学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主办,2000年创刊,主要刊载经济法相关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0余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师承担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近50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14项、省部级奖114项。
所获荣誉
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4、2009、2012、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教育部四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排名第一或A+。
2005、2014、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三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教育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获全国法学院校中唯一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院系文化
院徽
社团
截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开始法学院学生会、法学院研究生会、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法学院学生艺术团、法学院辩论队、法律协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发展协会、法律英语协会等多种社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杰出校友
参考资料
院系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05-08
现任领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05-12
招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05-08
我院精品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06-1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05-11
学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05-11
学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05-1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05-12
概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05-12
姜梅:展现最好的自己.校友网.2023-05-1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初创与形成
曲折前进
恢复与发展
高速发展
办学条件
专业介绍
师资力量
教学建设
学科建设
交流合作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学术期刊
科研成果
所获荣誉
院系文化
院徽
社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杰出校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