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城遗址
中国黑龙江省建筑遗迹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是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西面的建筑遗址,宁古塔城遗址现仅存内城东、北部残墙300余米,城垣用黄土辅以木棍砌筑,墙基用石块垒成,墙内木棍早已风化,仅存一个个圆洞。
宁古塔历史悠久,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满族的先民活动。明朝初年,女真族移居海浪河流域,称“东海窝集部宁古塔路”,从此,海浪河流域称宁古塔,属努儿干都司管辖。因其位置优势,后金政权对宁古塔十分重视,多次派兵镇守。明崇祯九年(1636年),昂邦章京吴巴海建造一座独立的石城作为驻所,后称宁古塔旧城。康熙帝五年(1666年),巴海耗时三年在旧城东南25公里建立新城,并搬迁驻扎,自此旧城逐渐荒废。早在文革时期,当地政府就开始进行文物保护工作。1981年,黑龙江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黑龙江省政府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保护项目并获批立项。
宁古塔清代设置在盛京(沈阳市)以北,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域的军事、政治重镇。更是清代抗击沙俄入侵的军政要地,宁古塔将军旧城即是抗击沙俄的前线基地和指挥部。宁古塔内被流放的文人将内地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到边疆,并对宁古塔地区的历史地理、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作出许多记述与考证,留存一批诗文与游记,不仅对宁古塔特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下基础,还为现代研究地方历史积累下一批珍贵史料。现存的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尽管已很残破,但其承载的大量历史信息,仍具有文物价值。
名称由来
宁古塔名称是由满语音译而来,原意为“六个”,清朝皇族的远祖有兄弟六个,曾居住在这里。满语中的六为“宁古”,个为“塔”,因此古称宁古塔。
历史沿革
宁古塔一带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满族的先民活动。商周时期称肃慎,西汉晋朝称挹娄,南北朝时又称勿吉,隋朝渤海国拂涅部,在唐朝渤海郡国时期属于上京龙泉府渤洲,宋辽金时期称女真,隶属会宁府胡里改路,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宁古塔为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开元路所属。明朝初年,女真族移居海浪河流域,称“东海窝集部宁古塔路”,从此,海浪河流域称宁古塔,属努儿干都司管辖。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起,努尔哈赤不断对宁古塔进兵,在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努尔哈赤乘明王朝势力衰退,派大将额亦都统一了宁古塔路,六年后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并派重兵驻守宁古塔,这时的宁古塔城是驻兵戍守的城池,可以说是宁古塔的原城。天命十年(公元1625 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市(沈阳)后,多次派兵遣将对宁古塔加强军事力量,防御外来入侵之敌。皇太极五年(公元1631 年)又派昂邦章京,镶蓝旗人吴巴海驻守宁古塔。吴巴海于崇德元年(公元1636 年),在宁古塔原城区内,北靠海浪河处,建造起一座独立的石城作为昂邦章京的驻所,后称宁古塔旧城,它是明末清初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的军事、政治、经济重镇。清军入关后由于战事紧张,宁古塔的军事力量下降。顺治九年(公元1652 年)镶蓝旗人沙尔瑚达驻守宁古塔,次年沙尔瑚达晋升为昂邦章京。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 年),沙尔瑚达逝世,其子巴海接任昂邦章京,驻守宁古塔。
康熙元年(公元1662 年),清政府将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将军(总兵都统),从此宁古塔之地成为宁古塔将军城。巴海作为这一地区的军事统帅,多次从宁古塔将军城率兵顺海浪河出发抗击俄罗斯帝国的入侵。宁古塔旧城在清代是著名的流放地,有多位著名文人,方拱干吴兆骞张缙彦等在此居住、交游唱和,并留下《宁古塔志》《何陋居集》《秋笳集》《域外集》等著作文集,促进了黑龙江省地区的文化发展。由于地理条件和军事上的需要,考虑到牡丹江市较海浪河水深而阔,可以顺水而下迅速到达松花江、黑龙江,并一直入海。巴海选择距宁古塔将军城东南 25 公里,靠牡丹江北岸处建造了一座新城(今宁安市)。新城的规模城貌与宁古塔将军旧城相似,历经三年竣工,于康熙帝五年(公元1666 年),将军府从宁古塔将军旧城搬迁到新城,从此宁古塔将军旧城逐渐荒废,后人把旧城所在地称之为旧街。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移副都统驻守吉林市(今吉林吉林市),五年后又移宁古塔将军驻扎吉林乌拉,复移副都统驻此。
地理环境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位于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西面,地理坐标:东经 129°06′14″,北纬 44°24′26″,海拔 300 米。遗址紧邻古城村民宅区,东距宁古台 1.5 公里,南距卜家村 2 公里,西距古塔村 0.5 公里,海浪河从城北流过,海林至长汀公路紧邻城南通过。遗址所在的海浪河中游河谷盆地为丘陵与阶地平原地貌,温凉半湿润丘陵漫岗区气候。这里不仅山环水绕,土质肥沃,水草丰茂,便于农耕渔牧的百姓生活,又属水陆交通便利,能攻易守的古代屯军戍守理想环境。
建筑特征
宁古塔将军府旧城为清代古城遗址,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努尔哈赤命宁古塔守御吴巴海监造宁古塔城,耗时五年建成。据记载,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内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经实测石城为正方形,边长171米,周长684米,外城边墙周围2.5公里,四面各一门。现仅存内城东、北部残墙300余米,城垣用黄土辅以木棍砌筑,墙基用石块垒成,墙内木棍早已风化,仅存一个个圆洞。
历史文化
历史传说
宁古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个”,传说清代皇族远祖孟哥贴木耳曾经率领部落在宁古塔生活,他的子孙有六兄弟曾分别居住在宁古台附近的六个城池,于是清代便有了“六子六处 ,各立为王”称号为“宁古塔贝勒”的传说。根据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流域最早的三部史料方拱干的《绝域纪略》 、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 、杨宾的《柳边纪略》、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等著述中 ,均没有努尔哈赤“六祖”与孟哥帖木耳的记载 。
宁古塔戍边文化
宁古塔是满族的重要发源地发源地,清朝的时候宁古塔是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有多位著名文人,方拱乾、吴兆骞、张彦等在此居住,将本地的居民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宁古塔文化”。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沙俄入侵黑龙江省,为了加强东北地区边疆的防务抗击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率领军民多次重创沙俄侵略军。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吴兆骞参加北京复试考试失常被取消举人资格,全家流放宁古塔康熙帝四年(公元1665年),吴兆骞与张缙彦、姚其章、钱德维、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组成“七子之会”,每个月聚会三次,吟诗作赋是黑龙江第一个诗社。他们活跃了宁古塔的文化生活,传播了汉文化还促进了汉满文化的融合。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俄罗斯帝国侵略军再次入侵黑龙江省流域,宁古塔将军巴海亲率宁古塔军民痛击沙俄侵略军,流人张贲写诗颂扬:“五月飞寒雪,三更拂剑霜。军威歼敌,贺捷报长扬。”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宁古塔官兵征讨入侵雅克萨城沙俄侵略军,击毙头目托尔布津等数百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方拱干吴兆骞、祈班孙等流人参加伟大的抗俄戍边斗争,并创作了多篇爱国诗作,赞颂宁古塔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文化著作
清顺治五年(公元1658年),方拱乾因江南科考案的影响,全家被流放宁古塔。康熙元年(1662年),方拱乾根据在宁古塔的见闻书写了《绝域纪略》,又叫《宁古塔志》,记载了宁古塔城及黑龙江地区的气候,城池、山川、古迹、建置、风俗、物产、八旗驻防、萨满教等情况。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张缙彦因“文字狱”事件被流放宁古塔后,张缙彦将在宁古塔生活十余年的所见所闻记录在册,整理成《宁古塔山水记》,打破了人们对宁古塔地区绝域苦寒的原始印象。《宁古塔山水记》中记载了宁古塔地区,源流古迹、山水风光、风俗人情等是黑龙江省吉林省第一部山水专志,史料价值颇高。张缙彦写的散文集《域外集》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域外集》全文共22篇,其中《苍头街移镇记》是一篇关于中俄关系最早的著述,文中提到的黑龙江口石碣,是对永宁寺碑的最早记录;还曾补辑前人所撰《岱史》及《天下名山胜概记》。
在诗集和散文集方面有吴兆骞的《秋笳集》、祁班孙的《紫芝轩遗稿》、张贲的《白云集》、吴兆骞之子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杨越之子杨宾的《柳边纪略》等多人多著,为牡丹江市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开发与保护
文革后期,海林县图书馆领导出面与当地公社及大队交涉,县里出一定补助费由村镇派专人看护,并组织栽植杨树,控制村民挖土毁墙活动。1981年,黑龙江省政府公布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黑龙江省政府在长春市统一刻制的“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石碑用火车运到海林市,海林县博物馆主持将石碑运到现场。同时,县政府拨专款,由县博物馆馆长主持由当地社员用花岗岩毛石在邻近公路一侧(即古城墙东段)砌筑长约10米、高约3米的护堰,石块用水泥勾缝。此护坡石起到了对残存古城墙的保护作用。并在护坡石墙上砌一平台,上置省政府统一刻制的石碑,至此,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有了明显的保护标志。
1988年6月2日,县政府建立海林县文物管理所,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进行管理和保护,并和市文管站、县土地局、县文化局、旧街乡政府共同,对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重新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专人看护。次年,县文管所设立大型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简介宣传牌,介绍了概况,添置埋设了保护界标,加之多年来栽植的保护林带(三千余棵杨树)已绿树成荫,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保护工作收效显著。2007年起,黑龙江省政府多次进行遗址保护工作,为遗址现存城墙内外围护铁丝网,重筑东南角古榆树树台,公布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于2018年批准实施《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保护规划》。2013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黑龙江省政府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保护项目并获批立项。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自17世纪初,女真人即以此地区为基地,逐步统一了东北女真诸部,为 后金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宁古塔以及此区域的清代早期遗址、遗迹、遗物是研究东北地区女真人发展壮大以及建立政权这一段历史的实物史料。同时宁古塔是清初设置在沈阳市(沈阳)以北,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域的军事、政治重镇。更是清代抗击沙俄入侵的军政统帅,宁古塔将军旧城即是抗击沙俄的前线基地和指挥部。清军曾多次从宁古塔出发,顺水路赴黑龙江省沿岸抗击沙俄的入侵。因此宁古塔将军城是研究祖国东北边疆史与沙俄侵华史的重要实物史料。
文化价值
宁古塔是清政府的流放之地,清代诸多关内文人曾被放逐于此,他们将内地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到边疆,并对宁古塔地区的历史地理、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作出许多记述与考证,留存一批诗文与游记,不仅对宁古塔特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下基础,并且为今人研究地方历史保存积累下一批珍贵史料。现存的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尽管已很残破,但其承载的大量历史信息,仍具有文物价值。
参考资料
龙江秘事丨流放之地•宁古塔.黑龙江省旅发委.2023-11-09
宁安挖出疑为清代宁古塔将军府遗址.哈尔滨新闻网-东北网.2023-11-09
龙江秘事丨流放之地•宁古塔.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4
宁安市政府机关网站.宁安市政府机关.2024-02-04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建筑特征
历史文化
历史传说
宁古塔戍边文化
文化著作
开发与保护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