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骥(1897年-1977年11月26日),字倜凡,
广东省梅县
松口镇大塘村人,国民党
中将。他是
辛亥革命元老、
中原地区现代教育奠基人
何子渊的女婿。梁世骥曾就读于广东
广东陆军小学堂第八期、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科、珞咖山军官训练团及印度兰迦将官训练团。他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第63军154师师长、61军副军长、陆军中将等。1948年,梁世骥加入
中国农工民主党。解放后,他曾任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主任,以及广东省政协常委等职。
生于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塘村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勤奋读书,1905年就读于梅州松口孝端小学,成绩名列前茅。1909年随父梁石迁居
潮安区,受
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报考黄埔陆军小学,1911年毕业后考进湖北陆军预备学校,1916年转入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炮科,在军校学习期间曾两次临时停学,毅然参加了讨袁战争。
1918年,在保定军校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派到西苑陆军第十三师炮兵团见习,随后调任排长,在此期间曾参加过直奉之战。于1920年回到
广东省,通过革命党人邓演达介绍,到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机关枪连任连长,后升为营长。
1925年孙中山
行政管理逝世,原来的革命军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他便于1927年退出军队,在上海闲居。不久,投身于蒋光鼎、蔡廷将军领导的
十九路军,先后任团长、旅长。
1932年“一。二八”
淞沪会战,他在多次战斗中,率领部队勇敢机智地抗击日军,使
日寇遭受重创。梁世骥时任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一二一旅副旅长兼第一团团长,该团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俘获日军第七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空闲升
少校,开创了十四年
抗日战争首次俘获日军大队长的记录,也是十四年抗战俘获日寇中职务最高的军官。
1933年11月22日,李济深、
陈铭枢、蔡廷锴等在
福建省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梁世骥在蔡廷锴部任六十一师师长,参与了反蒋行列。福建人民政府被瓦解后,1934年春,他回到
广州市,在当时主粤的
陈济棠部任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参谋长。1936年,陈济棠下台后,军队受改编,梁世骥先后担任四十六旅旅长、
中将师长、六十一军副军长,第七战区干训团中将
教育长、中将高参等职。曾率领全体将士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和粤北大捷等战役,为
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被
余汉谋任命为国民政府州绥靖公署中将高参,但他没有赴任,请假回到家乡松口闲居两年多。
1948年10月,梁世骥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由李伯球、
郭冠杰介绍加入
中国农工民主党。1949年3月,广州行营主任余汉谋请梁世骥任参谋长,经农工党组织批准,他才去任职。在任期间,他为中共有关部门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军事情报。
1949年秋,
国民政府交从
广州市行营拟炸毁广州发电厂和自来水厂,梁世骥得悉这一消息后,从正反两方面劝阻余汉谋取消了这一计划,使广州300万人民得以过正常生活。当时,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余汉谋、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败退
海南岛再往
台湾省时,梁世骥不顾个人安危,接受中共华南分局策反余、薛两人的任务,终未成功。身份暴露后,被迫乘机前往
香港特别行政区。叶剑英接任
广东省主席后,即电召梁世骥来穗,他从香港返回。任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并一度代理主任一职。在任期间,他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57年,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1977年11月26日,在
广州市逝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