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波经济文选》内容简介:作者以往出过多种文集。在前面又较全面地介绍了作者在
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基于这些考虑,这本集子只是选编作者在21世纪以来围绕我国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做出的研究成果。入选这本文集中的有些文章之间重复较多,在这次付梓时对这部分做了删节。除此以外,为了保持文章发表时的原貌,均未做修改。但在这里需做两点说明:第一,作者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以及这些数字反映的历史经验,将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经济周期波峰年份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设定为经济过热,在其以下则为经济偏热。正是基于这一点,作者在有的文章
中将2007年认定为经济偏热或接近经济过热的边缘。因为作者设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潜在经济增长率为10%,而国家统计局原来公布的初步核实数字,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11.9%,比潜在经济增长率高出1.9个百分点。但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最终核实数字,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13.0%。这年经济增长率比潜在经济增长率高出3个百分点,则应认定为经济过热。第二,作者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经验,将各个经济周期波谷年与波峰年经济增速的落差在20个百分点以上设定为超强度周期,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为强
波周期,5个百分点以上为中波周期,5个百分点以下为轻波周期。而依据上述初步核实数字,作为波峰年的2007年经济增速比作为波谷年的1999年(这年经济增速为7.6%)只高出4.3个百分点,故称这次经济周期为轻波周期。但依据上述最终核实数字,2007年经济增速比1999年要高出5.4个百分点,接近中波周期下限的边缘,只能说是基本实现了轻波周期。
1987年8月~1991年11月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还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学位委员会主任。院学报主编。
1995年10月至今,继续任《
中国经济年鉴》总编辑,并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兼职教授、教学顾问。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及其根本动力——兼及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
关于
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调控经验的若干思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