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达村地处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北郊,全村共有62348人,4700亩耕地。近年来,银达村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扬“文化育人、科技兴村”的传统,按照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群众文化,掀开了银达文化发展的新篇章,推动了三个文明建设。以文化搭台、用文化开道,成为引领银达村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创新之路。
在上个世纪50年代,银达被列为省、地、县的两百户以上农业合作社试点,入社的农民绝大多数不识字,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合作社组织群众办起了识字班、农民夜校,引导农民利用田间地头、冬闲时间学识字,发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这里很快出现了父子互教、兄弟互学、夫妻互帮,人人学文化,家家有读书声的动人景象,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地、县委的充分肯定,并被作为全省典型上报中央,经验材料被编入《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并亲笔题写了光辉按语:“本书谈文化工作的篇幅不多,这一篇算是好的……”,号召全国农村学习银达的做法。50多年来,在毛主席光辉按语的鼓舞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引导全村群众,坚持不懈,改进方式,充分发扬学文化的传统,积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学科技、用科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推动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农民都高兴地说:“当年我们学文化为的是记工分、会算账,适应合作社,实现农业合作化;现在为的是学科技、会经营,适应高科技、信息化,实现现代化”。为了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在全村实施了以“每户建一个
书架,订一份科技报刊,藏50本文化科技书籍”为主要内容的“115”家庭文化工程,目前,全村60%的农户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在解决推动每家每户读书、学科技问题的基础上,村上积极筹资22万元,动员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建起了村文化站、图书阅览室,并购置、收集图书10000多册,建成了全省村级示范书库,图书室定期向群众开放,经常是座无虚席。同时,村委会每年筹措资金2000元,为评出的每个“十星级”文明农户都订一份《
甘肃农民报》或《
甘肃科技报》,激励群众学科技、学文化、争当文明农户。每年都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邀请区内外农业技术人员举办科技培训班10余期,动员初中毕业生上乡办职业中学,使50%的劳动力都拿到了“绿色证书”或“农民技术员证书”。学文化、讲美德、学科技、兴产业、比增收、促发展已在全村蔚然成风。尤其是以妇女参与为主的养殖业、保护地蔬菜种植闻名遐迩。群众文化的不断繁荣,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3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84元,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70%,村民违法犯罪率控制在了万分之五以内。今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经作制种面积达到500亩,畜禽饲养量达到30万头只,
奶牛存栏达到520头,鸡饲养量达25万只,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900人,形成了以蔬菜、制种、养殖、二三产业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突破4500元。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始终不忘把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牢牢抓在手上。他们认为,群众文化活动是新时期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好办法,是宣传发动组织动员群众的有效渠道。为此,该村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积极培养群众文艺队伍,使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内容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充实。今天的银达村,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农民们
锣鼓家什一敲,演的演,看的看,欢歌笑语,热闹非凡。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村党支部、村委会发动群众重新组建了村业余剧团,由群众
自我管理,用身边的一些典型事例自编自演小陇剧、
秦腔、眉胡、
小品、歌舞等各种类型的小节目,利用冬闲和节假日到各村民小组演出,极大地活跃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业余剧团已编排传统地方戏剧及歌舞20种150多部,创新传统社火23种,民间
曲艺11类,民间舞蹈7种,小陇剧《摔罐》荣获全国第十一届“
群星奖”戏剧比赛银奖,《洞房花烛夜》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创作
优秀奖。在业余剧团的带动下,14个村民小组全部成立了自乐班、文艺小组,由群众自发组织,农闲时间在文化室开展歌舞演唱活动,或在农家院落举办家庭演唱会。每逢“三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元旦”、“
春节”等重大节日,各村民小组都要组织编排小型节目,村上都要组织文艺汇演或比赛,群众每年都要自发捐款,对演出出色的小组、家庭、个人进行物质鼓励,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表达了农民的希望和心声,展示了新时期银达农民的豪迈情怀,使健康、催人向上的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那些带有
迷信、愚昧、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逐渐在银达村失去了发展空间,民风变好了,民心变顺了,村民变富了,家庭变美了,全村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通过活跃群众文化加强基层组织,反过来又促进群众文化深入发展,这是银达村发展群众文化的又一新举措。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坚持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密切联系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有效抓手,采取党员带头、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推动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全村60岁以上的30名老党员,是全村的文化骨干,在各种文化活动的编导、排练、演出过程中,都由党员来带头开展。现年71岁的老党员李培喜,是乡农民业余剧团的团长,现为省剧协会员、
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50年代起就既是演员,又是组织者,他创作的小戏剧《抖概草》、小
秦腔《换宅基》等剧目,在省市区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得大奖,五十年来累计创作演出的剧本达80多个,小型剧目300多个。村上凡是有文化活动的地方就有党员的身影,凡是党员组织的文化活动,必定能取得好的成效。近年来,村党支部从上级单位、企业、致富大户多方筹措资金5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2800平米、可容纳600人的演出剧场,购置了演出乐器、服装、道具、音响器材等100余种,在各村民小组修建了高标准文化室,配备了卡拉OK、乒乓球、象棋等文体活动设施,为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全村每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各村民小组把平时排练的节目拉上舞台,让全村的男女老少观看评比,最后以村党支部进行表彰奖励,各小组谁也不甘落后,想方设法提高节目水平,长此以往,带动了全村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提高。1994年8月,时任省委书记的闫海旺同志观看了该村的专场演出后赞叹道:“太精彩了”,“你们业余艺术团的水平一点都不比专业剧团差”。通过党员带头、党支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广大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日益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支部与农户、党员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这几年,村上无论是发展农业产业,还是组织社会事业,总是力度比较大,各项工作多年来一直走在了全镇全区的前列,一种干事创业的热潮正在银达村涌动,广大群众正满怀信心,满腔热情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