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树
豆科金合欢属的植物
荆树是一种常绿乔木,树高4~6m。树冠姿态与树干直立弯曲与否关系密切,通常情况下,树干自然弯曲或倾斜,树形为迎风探水的自然不对称偏冠形(扯旗形或风致形)。叶为小型羽状叶,节间短,叶片密集,呈深绿色。荆树不仅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木材和树皮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稀灌木。奇数羽状复叶,对生,稀单叶;花两性,复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小,雄蕊2枚;翅果扁平,披针形;种子单生,长圆形。
分布范围
荆树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各省区。此外,荆树原产澳大利亚东部,也在非洲、美洲、亚洲南部和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广泛引种。
生长环境
喜光,对霜冻较敏感。喜深厚肥沃湿润土壤,常见于平原或河谷地带。多数种类能耐轻盐碱性土。
繁殖栽培
种子处理
种子引进后,置冰箱内保存(温度控制在5℃左右),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取出,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30分钟,滤出后用清水清洗,然后用80℃左右的温水浸种24小时。滤出待用。
沙床处理
播种前7天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将沙床及河沙消毒(沙床用沙厚度为10厘米),并准备部分消毒的河沙备用。
播种
将备用的河沙与种子拌匀,均匀撒播在已消毒的沙床上,再用消毒的河沙均匀覆盖在种子表面(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床面喷雾,淋透床面后,以毛竹片为支架,用塑料薄膜封闭床面。
苗床管理:苗床内温度以30℃为限,超过时,应将苗床两头塑料薄膜揭开,通风降温,以防烧伤幼苗。床面表层沙发白时,要及时用喷雾器补充水分。正常情况3天即有种子破胸露白,7天即有小苗露出床面,10天后在傍晚或阴天揭除薄膜进行练苗。
芽苗移栽
移栽前15天应仔细整地,要求每亩施用饼肥150千克硫酸亚铁10千克,喃丹或90%晶体敌百虫3千克。移栽用苗床宽1至1.2米,床面中部略高呈乌龟背形,以防床面积水。沙床内小芽苗以种壳脱落为移植标志,随出苗先后分期分批进行。小苗移出沙床时,其根部应用1∶800倍多菌灵或1∶1000倍甲基硫菌灵溶液消毒。方法是将芽苗根浸入药液中,随浸随栽。栽植深度以不超过根基部为宜,栽植时间以阴天或傍晚为好,栽植后及时浇透水,栽植距离以30厘米×25厘米为佳。
小苗管理
芽苗移栽后,需用遮阳网遮荫5至7天,并保持其充足的湿度,补水时应用喷雾器。苗茎木质化后可改用粪勺补充水分。除草时,两手应配合轻轻拔除,切忌松动幼苗。5月中旬开始进入常规管理。苗期应重点防治炭疽病,可用1∶800倍多菌灵和1∶1000倍甲基硫菌灵交叉使用,防止产生抗性。
大苗培育
培育圃地,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施足基肥,开好排水沟系,按东西向作床,床面宽0.8米,高25厘米。3月下旬至4月中旬,挑选树形好、长势旺盛的一年生苗木,按每亩667株定植。起苗时,尽量多带宿土。定植后,精心管理,期间注意整形修剪,经过1至2年的培育,苗木胸径可达4厘米以上,苗高可达3.5米以上,即可用于绿化。
主要价值
荆树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适合用于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同时,荆树也常用作公路两旁的行道树和小区绿化。荆树的木材坚硬,可用于制作矿柱、农具、船板、建筑地板、硬质纤维板和造纸。树皮是优质的胶原料,含单宁量高,革性能良好。
发展的好处
荆树作为一种速生鞣料经济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造林后六至八年即可采伐,树皮含有大量单宁,是生产优质栲胶的原料。在中国,台湾省较早引种荆树,解放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地从国外引进了黑荆绿荆等荆树,逐步建立了一些荆树林基地,为中国自力更生地发展栲胶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植物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荆树有其独特的地位。《抚慰徽商处事教子》一书中有关于荆树的记录:“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这反映了荆树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特点
荆树具有以下特点:
1. 生长快速,7-8年即可采伐,每立方米可扒树皮20~30公斤,每吨气干树皮可生产栲胶400公斤左右。
2. 木材高大挺直,材质坚韧,剪切强度为129公斤/厘米,适合作为排船、农具、家具、电柱等用材。
3. 树皮单宁含量约占绝干树皮的30-45%,鞣革性能好,是优质栲胶之一。
参考资料
荆树.生态学报.2014-05-24
种群结构与关系.科技通报.2014-05-24
银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4-09-2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繁殖栽培
种子处理
沙床处理
播种
芽苗移栽
小苗管理
大苗培育
主要价值
发展的好处
植物文化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