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禅寺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寺庙
东禅寺,位于泉州东门仁风街东禅村凤山,全称泉州南少林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禅寺原名镇国东禅寺,始建于唐干符年间。
简介
清乾隆卷十六载:“镇国东禅寺,唐乾符中,郡人郭皎、卓建,僧齐因居之。广明年(880~881年)赐今名。宋德祐和元至正两次遭火,后复建。明宣德十年重修,后废。”清咸丰元年(1851年)复建。现存建
筑为三开间二进砖木结构,山门有清咸丰六年(1856年)立匾“少林古迹”,民间传为中国南派少林的发源地。1992年,重修照墙、大殿、弥勒殿和报恩堂。
东禅寺史籍未见有“少林寺”的记载,仅清咸丰六年(1856年)出现住持幻空所书“少林古迹”匾额。近年来,有学者根据1955年发现的明嘉靖《清源金氏族谱》抄本附录《丽史》所载:“(泉州市)城中有伊生楚玉者,人甫弱冠,读书泉州南少林寺”,“夏六月,生至自潮州市,居少林寺”等语,从而推断泉州东禅寺就是少林寺。《丽史》是部爱情小说,史料价值不及正史,且所称少林寺是否就是东禅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起源
东禅少林寺的缘起,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始建于唐
干符间(874—879)郡人郭皎、卓怿所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880年)赐名镇国东禅寺,为泉州少林寺的附属建筑之一,又称东禅少林寺。据史载,乾隆二十八年秋诏焚少林寺后,泉郡董事会于咸丰年间在少林寺遗址上重建纪念性小寺,它只是历史上三兴三废的南少林寺之一的小部分遗存,与古少林寺的规模不可比拟。
现“东禅少林寺”,是泉州市文物部门按照旧址遗留下来的唐朝构件,于1992年重新修建的。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东禅少林寺”匾额。寺内,还有部分保存完整的唐代柱础、墙体,以及至今仍能打出清水的少林古井。寺的周围,还散有古代的大石槽、练武的石板凳、金刚池、狗池等,现已被建为东湖新村了。
已故的泉州文史界专家陈泗东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泉州南少林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见陈泗东《泉州少林史迹考》)东禅寺即南少林的说法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说始建于宋
据《武荣傅氏宗谱》 收录北宋康定元年(1040)十二月积溪尉杨拯文撰的《仆射招讨公泉州护安功德院记》载:护安功德院原为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傅实的府第,文载,该地在“郡之郊东,俯郊之翌,揖照湖湄,坐抵林秀,沧溟一盼,阡陌四冲。”
皇祐初,妙逢禅师在泉州市一带弘法,有意筹建护安功德院,看中傅实的尚书第。他对傅实说,宅第所处之地,虽风景优美,但形势险要,扼泉城之入口,乃兵家必争之地。若在此兴建禅院,可防挡北方南来之寇,使泉城免遭战乱之苦。请以社稷及百姓安宁为重,易地另建贵第。傅实慨然应允,在武荣州(即今丰州)莲花峰下,另建尚书第。随后,妙应禅师就将傅实尚书第改建为护安功德院。
文载护安功德院有五堂一殿:“曰法,曰祖师,曰十三,曰罗汉,曰玄女,其堂五焉”(即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武僧堂、罗汉堂、玄女堂);一殿即大雄宝殿。此外还有庑廊、厨库等附属建筑,俨然一大丛林。此后改称东禅寺,即东禅少林寺之前身。
今南拳尚有罗汉拳、玄女拳诸名目,则护安功德院应为南少林寺之一部分,当属事实。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起源
一说始建于唐
二说始建于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