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斯迈尔斯(1812-1904),
英国苏格兰作家、政府改革者,被誉为19世纪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他曾参与宪章运动,强调新态度比新法律更能促进宪章运动的成功。斯迈尔斯的主要作品《自助》(1859)宣扬节俭,声称贫穷主要源于不负责任的习惯,同时批判物质主义和自由放任政府。斯迈尔斯还是一位多产的人生随笔作家,他的作品脍炙人口。
塞缪尔·斯迈尔斯于1812年12月23日出生于苏格兰
爱丁堡附近的哈丁顿,父亲是当地的塞缪尔·斯迈尔斯,母亲是达尔基斯的珍妮特·威尔逊。他是家中十一个幸存孩子中的一个。14岁离开学校后,斯迈尔斯在罗伯特·卢因斯医生那里当学徒,并于1829年进入
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他成为了约瑟夫·休姆的坚定支持者,并在1837年为《爱丁堡周刊》和《利兹时报》撰写文章,倡导议会改革。1838年11月,他成为《利兹时报》的编辑,一直工作到1842年。1840年5月,斯迈尔斯成为利兹议会改革协会的秘书。1843年12月7日,他与莎拉·安·霍尔姆斯·迪克森结婚。1850年代,他放弃了对议会的兴趣,认为自助是最重要的改革地方。1859年,他出版了《自助;品格和行为的插图》。斯迈尔斯还为《季度》杂志撰写文章,并在1861年发表了《工人的收入、储蓄和罢工》。1866年,他成为国家互助保险公司的总裁,但因
中风于1871年离职。《自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5年3月他在一个互助学会的要求下发表的演讲。1855年,劳特里奇出版社拒绝出版《自助》,斯迈尔斯于1859年自费出版了该书,并保留了版权。出版一年内,该书销售了2万册。斯迈尔斯因此成为名人,被邀请奠定基石,为孤儿孩子颁奖,并在讲台上发表演讲。1896年,他打算出版一本名为《行为》的书,但被拒绝出版。1904年去世后,发现了《行为》手稿,根据
约翰·默里的建议,手稿被销毁。乔治·里德爵士为斯迈尔斯绘制肖像,于1877年完成。1892年,威廉·格拉德斯通重返政权时,斯迈尔斯写信给他在阿尔斯特的儿子。1904年4月16日,斯迈尔斯在伦敦肯辛顿去世,享年92岁,被埋葬在布朗普顿公墓。斯迈尔斯的孙子包括乌尔斯特联合党议员沃尔特·斯迈尔斯爵士,他也是著名冒险家
贝尔·格里尔斯的曾
曾祖父。
如果生活只有晴空日丽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每一个自身拥有意志力和自由活力的人,如果能大胆地发挥这些力量,他就能够对朋友和伙伴做出自己的个人选择。只有那些一直薄弱的人才会成为个人倾向的奴隶,或者放弃自我、完全效仿他人。而坏人是这个样的人:他任由自己的
自由意志沉睡不醒,放纵自己的欲望和激情,从而获得了邪恶的习惯,最终就像被铁链捆绑住了一样。
自由党议员J·A·罗巴克在1862年称斯迈尔斯的《工人的收入、罢工和储蓄》为“一本非常引人注目的书”。乔治·伯纳德·肖在他的《社会主义法宾论文》(1889年)中称斯迈尔斯为“现代
普鲁塔克”。
美国励志作家奥里森·斯维特·马登受到了塞缪尔·斯迈尔斯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凯恩斯经济学和
社会主义的兴起,都对节俭持不利态度,但建筑协会采纳了《节俭》中代表自我改进的节俭信息。1905年,利顿
主教威廉·博伊德·卡彭特赞扬了斯迈尔斯。
工党议员大卫·格伦费尔在关于《过渡支付(需求确定)法案》的辩论中声称,1932年的法案“歧视的不是不节俭、懒惰和浪费的人,而是勤奋、节俭的人”。自由主义者欧内斯特·本恩在1949年赞扬了自助的美德时引用了斯迈尔斯。1962年,英国管理学院院长约翰·马什说,进入工业的年轻人需要有服务和责任感。
塞缪尔·斯迈尔斯的作品主要有《
自己拯救自己》《
品格的力量》《
金钱与人生》《
命运之门》《
信仰的力量》等,其中《自己拯救自己》的出版,开创了西方成功学。《品格的力量》《金钱与人生》等人生系列丛书的出版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伟大的书,《
泰晤士报》评价它“像人生的北斗星,永远照耀着那些曾经阅读本书的人。”《时代》周刊对此书作了这样的评价:“在当今这个只追求物质的年代,我们绝不能忽略了思想的价值。在给年轻一代传授信息的同时,绝不应该忘记,还应该教育他们成为有高贵思想、诚实而敢说真话的男女;在培养他们能力的同时,绝不应该忘了,还应该培养他们高贵的人格和品性。这一本书带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益处的有价值的书。”
本书是探讨品格问题的专著,作者从女性、劳动、勇气、职责、爱情等多个方面论述品格的精神力量。虽然作者当时是针对
英国工业革命的现状进行论述,但其论述对今人的激励和启发作用仍不可小视。
作者自己曾经说过:“好书可引为诤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该与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还曾说:“一本好书常可视为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