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眼蝶
鳞翅目眼蝶科昆虫
稻眼蝶(学名:Mycalesis gotama Moore)是鳞翅目眼蝶亚科的蝴蝶。稻眼蝶的幼虫因为长了张类似Hello Kitty的脸,让其在日本大为受宠。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mm,翅展47mm,翅面暗褐至黑褐色,背面灰黄色;前翅正反面第3、6室各具1大1小的黑色蛇眼状圆斑,前小后大,后翅反面具2组各3个蛇眼圆斑。卵馒头形,大小0.8-0.9mm,米黄色,表面有微细网纹,孵化前转为褐色。幼虫初孵时2—3mm,浅白色,后体长32mm,老熟幼虫草绿色,纺锤形,头部具角状突起1对,腹末具尾角1对。产卵活动每天以上午了时至10时和下午4 时至6 时最盛。
稻眼蝶蛹长约15-17mm,初绿色,后变灰褐色,腹背隆起呈现弓状,腹部第1-4节背面各具一对白点,胸背中央突起呈棱角状。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国河南、陕西省以南,四川省云南省以东各省区均有分布,大洋洲也有分布。
生活习性
浙江省福建省年生4—5代,华南5—6代,世代重叠,以蛹或末龄幼虫在稻田、河边、沟边及山间杂草上越冬。成虫羽化多在6一15时,白天飞舞在花丛或竹园四周,晚间静伏在杂草丛中,经5—10天补充营养交尾后次日把卵散产在叶背或叶面。天敌有弄蝶绒茧蜂、螟蛉绒茧蜂、广大腿小蜂及步甲猎蝽等。成虫羽化一般每天多在上午7时至10时进行,尤以8时至9时最盛,占一天羽化中的80一85%,下午5时后则停止羽化。成虫羽化后白天活动,尤以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至傍晚前最活跃。晚间则静止不动,但对黑光灯有趋性。交尾活动多在下午4时至5时进行。水稻、游草、地毯草、小叶丝茅及节瓜、茄子等多种植物均为其产卵寄主。在水稻、游草、大叶草、小叶丝茅上卵多产于叶背;节瓜、茄子等宽大的蔬菜作物则以叶面为多。但节瓜、茄子和豆角上的卵孵化后能成活。
繁殖
交配产卵
稻眼蝶成虫白天活动,飞舞于花丛中采蜜,晚间静伏在杂草丛中,经过5-10天补充营养,雌雄性交成熟,交尾一般在14:00-16:00最为旺盛,交尾后第2天开始产卵,将卵散产在叶背或叶面,产卵期30多天,每雌平均产卵90多粒,多的可达166粒。腹中遗卵多的可达46粒,少的仅仅有7粒。一般在竹园附近、山边田块以及田边产卵较多。水稻、游草、地毯草、小叶丝茅以及节瓜、茄子等多种植物均为其产卵寄主。
幼虫成长
稻眼蝶在浙江省福建省年生4-5代,华南5-6代,时代重叠,以蛹或末龄幼虫在稻田、河边、沟边以及山间杂草上越冬,一念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蛹,4月中旬羽化。成虫喜在竹林、花丛间活动、交尾、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交尾后2天内开始产卵。初孵幼虫食害稻叶成缺刻,3龄后食量大增,严重时可以将稻叶吃光。6-7月1-2代幼虫为害中稻,8-9月3-4代为害晚稻较为严重,幼虫老熟后一般1-3天不食不动,再吐丝将尾端固定于叶背,倒挂卷曲化蛹。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结合冬春积肥,铲除田边、沟边、塘边杂草科学施肥,少施氮肥,避免叶片生长过于茂盛。利用幼虫假死性,震落后中耕或放鸭捕食。效果:降低越冬幼虫基数、减少成虫的落卵量、减少幼虫数量。
2. 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如稻赤眼蜂、蝶绒茧蜂螟蛉绒茧蜂、广大腿蜂、广黑点瘤姬蜂、步甲猎蝽蜘蛛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虫害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吡虫啉敌百虫杀螟松氟虫腈、溴二氯苯醚菊酯等。效果:最直接、最见效的防治手段之一。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繁殖
交配产卵
幼虫成长
防治方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