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臣与疆吏》一共有19篇文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对应本次“
中原地区历代边臣疆吏”研讨会的两个方向,即中国边疆官员的形成和仕途,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焦点有中央政府为了管理这些地区而确立的职责、边境官员的性格、他们所拥有的资历。目的要了解是边境影响了官员的任命,还是这些管理者赋予边疆以特殊性。
何得“边事捷报”?——
唐朝西北648、655、657年诸战役指挥官的军事文化行动
宦官,作为政府中非正式官员的一类,在中外关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成为明朝了解
中亚的另一类信息来源的渠道。
文言文文献中记录了明朝时期,宦官曾带领至少140位使臣到异国土地上。
永乐年问,几乎每一次出使中亚的使团都有宦官参与。从文献中随机抽取一些这类出使任务的记录就有:(1)1408年,巴泰与李达出使
巴达克山;(2)李达出使哈烈;(3)1418年,
杨忠出使
别失八里;(4)1418年,邓诚出使
罕东卫;(5)1418年,李达出使哈烈和
撒马尔罕;(6)1419年,李出使
哈密市;(7)1419年,鲁安出使
设拉子和
伊斯法罕;(8)1420年,郭骥出使哈烈;(9)鲁安出使哈密。
明朝皇帝,尤其是
朱棣,依靠信赖宦官,并且不断赋予宦官更多的职责和更大的权威。一位学者解释说“没有家庭拖累的他们(宦官)对君王的忠诚丝毫不亚于那些必须为其后代考虑的官员”29。宦官们的地位完全依赖于皇帝,这使得他们忠实于他们的主人。永乐帝尤为支持宦官的部分原因在于1403年,宦官曾帮助他篡位,取代他的侄儿成为皇帝30。永乐帝取得皇位后,还利用宦官作为与那些反对他篡夺
正统皇位的官员抗衡的力量。
永乐帝和其后的君王发现在处理与
中亚的关系时,宦官极为有用。他们注意到,任职于管理外国使节与商人的部门的官员受到儒学的影响,总是轻慢“番人”,而宦官则不是这样。宦官通常更愿意在一些有争议的事务上与番人进行协商甚至做出一定让步。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宦官不反对贸易通商,而且他们常在
会同馆指导商贸。景德镇瓷器的生产由宦官所监控,而瓷器是明朝与中亚和西亚贸易的重要物品。显然,他们经常与中亚与西亚的商人及使臣打交道31。由此可见,在明朝与
中亚的朝贡与商业来往中,宦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宦官在中亚的旅行以及他们与中亚使臣及商人的联系,为他们深入了解
哈密市、
吐鲁番市、
撒马尔罕、
赫拉特,以及其他
中原地区西北方的
绿洲与城镇提供了极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