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国家级专业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机构, 1840年(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至1949年间
中国历史的国家专业研究机构。1950年5月在
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创建。初属
中国科学院。1954年至1959年一度称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改称现名。
副所长 李树东(2005年8月任职,2008年9月离职)赵葛田(2008年9月任职)王建朗
虞和平(2009年7月离任)
该所初建时人数不多,60年代发展到一百五十人。“文化大革命”中工作被迫停顿。1978年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员扩充至两百余人。现有专业人员一百五十五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有七十多人。50年代,研究工作主要围绕
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和《
中国通史》进行。1978年前,所内基本研究单位为研究组,设置多次变更。1978年后,改组为研究室,至1988年,设有政治史、经济史、
文化史、中外关系史、中华民国史、
现代史、中国通史、国外
历史学动态等研究室及《近代史资料》编辑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图书资料室藏书五十万册,以收藏近代报刊及档案资料最具特色。
近代史研究所结合国家、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同时鼓励学者根据个人专长选题进行研究。大型研究项目采取分工合作的集体写书方式。重点研究项目有:
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
日本侵华史、十九世纪香港史、沙俄侵华史、中苏国家关系史、1937~1949年的
中美关系、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近代中国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
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通史等。主持编的大型资料书有《太平天国资料续编》、《中法战争资料续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料丛刊》、《中俄关系史料丛刊》等。以上项目中,《
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稿》、《
中华民国史》、《
帝国主义侵华史》、《
沙俄侵华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已有部分或大部分成果出版。个人著作及编、译的书籍甚多,不备列。
该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
近代史研究》双月刊。此外,还定期连续出版《
近代史资料》、《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创刊於1979年,是史学界较有影响的专门学术刊物之一。《近代史资料》创刊於1954年,至1988年已出版七十期,刊载了大量珍贵史料。《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创刊於1980年,至1988年已出版十二辑,以翻译介绍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为主。
朱信泉等主编《民国人物传(1-11卷)》、
刘小萌著《
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闻黎明著《闻一多传》、
王建朗的论文《衰落期的炮舰与外交》、刘巍的论文《〈刘向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
黄光域主编的工具书《中国近代专名翻译词典》、刘明逵主编的资料书《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
李长莉著《
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
李玉贞著《马林传》、
王奇生的论文《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
邓野的论文《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左玉河的论文《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
汪朝光的论文《战后国民党对共政策的关键转折——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的再研究》、罗敏的论文《战后中国对越政策的演变》、郑大华的论文《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界》、
徐秀丽的论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
尚明轩主编的工具书《
宋庆龄年谱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