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天文学联盟(天文学联盟)作为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创始联盟会员之一成立于1919年,是将世界各国专业天文人中联系在一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其任务是通过国际合作全面促进并保护天文学科学。天文学联盟目前有60个
成员国,其中包括专业银行天文学研究达到较高程度的大多数国家。天文学联盟的一个主要从事地面和空间天文学各学科的8,000多名成员的直接参与。天文学联盟的科技活动通过11个科技学部的40个委员会开展,涉及天文学的各个方面。不论是由于科技主题性质本身(例如关于
太阳系的研究),还是由于现代天文物理研究需要涉及电磁光谱的全部,利用各种航天器进行观测是所有学部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天文学联盟的责任包括从界定基本天文学和
动力学恒量以及明确无误的天文学术语,迅速传播新的发现、大张旗鼓地举办国际科技会议和天文观测宣传活动,促进天文教育活动,到就未来的国际大规模科学设施进行早期非正式讨论。天文学习盟还是唯一得到国际承认的为
天体及其表面特性命名的权威机构。
从各学部、委员会及工作组的名称便可看出其与空间活动的关系。天文学联盟并不进行自己的空间实验,但是,未来大型设施工作组负责为新发现的
行星卫星及其任何表面特点命名。同样,
天文学联盟/国际
无线电科学联合会的射电天文学与空间科学频率分配协会间委员会努力适当调和科研及其他活动——主要是电信活动——对无线电频道空间的需求竞争。天文学联盟出版物提供了进一步的介绍,天文学联盟因特网网页提供了各学部、委员会和工作组的网页接点。天文学联盟感到急需关切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空间的其他活动而对天文学观测研究的有效性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威胁。除了可从空间看到的明显的地面
光污染以外,天文学观测日益受到受
可见光波长光照的空间碎片和无线电波卫星传输密度大幅度增加的干扰,此种干扰可能吞吃掉
宇宙物体的极为微弱的信号。空间广告这种新的、严重的威胁已经初露端倪;近来已经防止了几项最近的活动,但是必须制定某种形式的国际规定,否则将为时过晚。
天文学联盟将与
联合国密切合作,解决此种不分国界的问题。天文学联盟的一项主要活动是举办引人注目的国际科学会议,涉及空间和地面天文学的所有领域。通常天文学联盟每年赞助六次专题讨论会和六次学术讨论会;另外,还经常举办天文学联盟区域天文学会议和与其他科技联盟共同举办的会议。天文学联盟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天文学联盟的第二十三届大会于1997年8月在日本的京都举行;下两届大会将分别于2000年8月和2003年7月在
英国的
曼彻斯特和
澳大利亚的
悉尼召开。除了必要的行政事项以外,天文学联盟大会还开展丰富的科学活动:京都会议包括三次特邀讨论会、六次专题讨论会、23次联合讨论会、3次特别科学会议以及100多次委员会和工作组会议。共宣读近800份论文;提交了1,100份论文。
天文学联盟努力促进天文学不够发达的国家的天文学教育和研究。主要活动有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教学促进天文学发展以及天文学家交流方案。教科文组织、科学理事会为上述活动提供了部分支助,通过科学理事会定期得到其他来源的支助。天文学联盟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的传统系列活动为来自东道国和邻国的30至50名大学生或研究生提供为期三周的强化课程,除学术报告外,极为重视实用的、动手实验活动。鼓励教员坚持将每期培训班都从开始教到结束,以便促进个人关系的发展,并尽可能监测学员的今后事业,以便看出国际青年天文学家学校的作用。上一期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活动于1997年在
伊朗举办;目前正考虑于1999年在
罗马尼亚举办另一期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活动。最近建立的教学促进天文发展方案可为培训未来
高中自然科学教师提供灵活,更长期的支助。可能会视当地情况为请有经验的外国教师讲课、参加地方或区域会议所需旅费、购买教材和教学仪器或其他需要提供支助。目前的方案正在
中美洲(以
洪都拉斯为主要基地)和
越南实施。目前正在拟定在其他国家开展的活动。一项历史悠久的
天文学家交流方案是由天文学联盟第38委员会实施的,为科学家参加至少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和研究提供旅费及食宿支助。发展中国家可能是旅行的目的地,也或能是出发地,一个特定的目标是使学员在出访之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丰富那里的科学环境。1997年,一共为十五次这样的出访提供了支助。目前正与其他科学理事会机构和
联合国组织共同规划新的活动。具体目标是协调一个更广泛的纯科学和应用科学范围内的活动,确保受过培训的人员回国之后能够得到人尽其才的使用,以促进本国的发展。为了强调
天文学家对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问题的贡献和关切,天文学联盟目前正在筹备与其他组织共同举办第三次联合国外空会议的
卫星会议,题为天文学和基础空间科学能力建设与保护天文学天空。天文学联盟希望这些会议将有助于促进开展长期、协调一致的活动,以便在国际一级以富有建设性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天文学联盟新闻公报(一般于每年1月和6月出版)的形式向成员提供有关天文学联盟目前和今后活动的消息。天文学联盟各学部的连接以及与合作组织的连接。关于
天文学联盟的科技和组织活动情况的三年期报告以天文学联盟天文学报告系列的形式于每届大会之前出版。大会的科技和行政结果分别载于天文学联盟《天文学大事记》系列和天文学联盟学报。专题讨论会记录由天文学联盟出版社出版;学术报告会及天文学联盟其他会议的记录的出版由主办者决定。网页上列有天文学联盟出版物。 773、1997年-2000年期间,天文学联盟的主席为R.P.kraft(美国),秘书长为Jndersen(丹麦);指定的2000-2003年期间主席和秘书长分别为F.Pacini(
意大利)和H.Rickman(
瑞典)。
国际天文联盟把全天的星座定为88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星星目前有26个1.
小行星18881964年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2.
郭守敬星--1977年,经国际
小行星研究会批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在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 3.
张衡星--1977年
紫金山天文台报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64年10月9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4.
张钰哲星--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出版的《国际小行星通报》第4420期公布,把
哈佛大学天文台把他们发现的正式编号为205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5.
沈括星--1979年7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将在1964年11月9日发现了第2027号小行星命名为“沈括星”。 6.
邵逸夫星--1990年3月11日,国际
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64年10月8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第2899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7.
陈嘉庚星1990 年 3 月 31 日,中 国 国 际 小 行 星 命 名 委 员 会,将 中 国 科 学 院 紫 金 山 天 文 台 在 1964 年 11 月 9 日 新 发 现 的 第 2963 号 行 星,命 名 为“陈 嘉 庚 星” 。 8.
吴健雄星--1990年
中国科学院星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
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 9.
张果喜星--1993年6月5日,张果喜得到了一项特殊的荣誉: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302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果喜星”! 10.
小行星2886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该台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田家炳星(2886)沿着一个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它的轨道偏心率为0.156,
轨道倾角(即小行星轨道面和
黄道面之间的交角)很小,只有1度左右,几乎是在黄道面上运行;它的轨道半径长为2.366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为日地间的平均距离,约等于一亿五千万公里),这就是说
小行星2886到
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三亿五千多万公里;绕太阳运行一周需3.6年。 11.
叶叔华星--1994年,
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新发现的一颗
小行星命名为“叶叔华星”。 12.蔡继有星--1995年8月28日。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
香港新华集团举行“蔡继有星”命名大会,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亦把“5389号”小行星命名为“蔡继有星” 13.
李晓华星--1996年3月1日,北京中国大饭店的大宴会厅里灯火通明,“李晓华星”命名典礼纪念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1964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惊喜地发现一颗新的小行星,当时编号为第3556号。 14.李达三星--1996年5月3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57年10月31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第3812的小行星命名为“李达三星”。 15.
王宽诚星--1998年10月5日,国际
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57年10月31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第4651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宽诚星”。 16.
曹光彪星--1998年10月5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81年11月27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第4566的小行星命名为“曹光彪星”。 17.
查刘璧如星--1998年10月,国际
小行星中心批准,国际编号为3960号小行星以香港妇女界著名人士查刘璧如女士的名字命名为“查刘璧如星”。这颗小行星由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55年1月20日发现并提名。此星以著名人士查刘璧如的名字而荣誉命名,查刘璧如女士热心杜会公益,为中国的科学及妇幼教盲、卫生等社会福利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 “查刘璧如星”(3960)沿着一个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它的轨道偏心率为0.281,
轨道倾角为14.480,轨道半长径为2.640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为日地间平均距离,约等于1.5亿公里),就是说“查刘璧如星”至
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96亿公里,在轨道上平均每天以159万公里的高速度奔腾前进,绕太阳一周需4.29年。“
查刘璧如星”里离
地球最近时只有1.35亿公里。 18.
巴金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施密特CCD
小行星项目组于1997年11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是“8315”的小行星。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35491号通知国际社会,命名为“
巴金”。1999年10月26日,“巴金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9.
袁隆平星1999年10月。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
谈家桢星--1999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542的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星”。 21.曲钦岳星--1999年,国际编号为3513号小行星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被命名为“曲钦岳星”。第3513号
小行星是中国
紫金山天文台1965年10月16日发现的,并得到国际小行星组织认可。 22.
钱学森星2001年12月21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
中国科学院星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3763号的小行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1980年10月14日发现的。 23.
贝时璋星--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24.
武衡星2004年3月18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小行星提名委员会批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56088的小行星命名为“武衡星”,以此纪念我国这位已故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25.一行小行星--为了纪念一行的功绩,人们将
小行星1972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26.
小行星1802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
张衡环形山”,为纪念他在
天文学上的贡献,第2051号小行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张(Chang)”来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