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一书是报告文学作家傅宁军深入苏北各地,采访了众多有志于建设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的结晶,塑造了“80后”年轻人的群像,记述了他们挑战自我、完善性格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响应祖国召唤、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风貌。
简介
2007年江苏省启动“1011工程”,选派大学毕业生到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2008年起的五年,全国将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作者深入苏北各地最偏远的乡村,采访这些有志于建设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以及他们生存与工作的真实环境,以真实的视角摒弃外界的光环,寻觅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该书记述“80后”年轻人告别城市走向乡村的理想追求,记述他们挑战自我、完善性格的心路历程,并不回避他们的困惑、苦恼与迷茫,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响应祖国召唤,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风貌。
典型人物
《大学生“村官”》中描写的一批典型人物,就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批功臣:
敢于竟选村支书的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生戈新化,现在已是苏北宿迁市杨楼村党支书兼居委会主任,十分称职,正带领村民们奔小康;
毕业于常州工学院外贸英语系的女大学生张天然,出任铜山区洪楼村党支书,也做出了突出成绩,是一位很受群众拥护的“村官”;
盐城师范学院音乐系毕业生徐燕华被选为李埝村党支书,正带领村民们奋力拼搏,尽快“脱贫致富”;
大学生“村官”谢如彬、刘志健大胆创办大型火鸡饲养场,以带动村民走致富路;
大学生“村官”帅飞及时联系运来大批“番茄苗”,解决村民们的“急需”……他不断为村民致富出谋划策,给村民们带来切实的经济收入,受到村民的赞扬;
……
《大学生“村官”》这本书,描写刻划了二十多个“大学生村官”,在广大农村这个舞台上施展才华,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动事迹,感人肺腑,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书评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作家傅宁军新作《大学生“村官”》,突出、鲜明、准确、生动、感人地描写、阐述、论证了共和国近年来倡导、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做法的根本目的、意义:这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人才工程”。这是我党我国重视、贯彻、落实“三农政策”的一个新的重要内容。说彻底说明白了,就是要逐渐形成一个“大学生、知识分子”积极踊跃参与到国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中去,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早日消除城乡差别,早日让全国所有的农民走上“小康”之路,早日让农村全部富裕起来……这样,我们的祖国就会早日富强起来!
引导大学生去当“村官”,与当年学生“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有着明鲜的不同目的,绝不是像当年提的那样只是去再接受“再教育”,而是明确地给这些“大学生村官”肩上压上一副历史重担:“大学生村官”要去与农村的“贫困”和“愚味”作战,要去引导农民摆脱旧习惯、旧意识、旧观念,努力学习文化,掌握科学技术,用知识和自强精神建设自己的家园……“大学生村官”要劈荆斩棘克服艰难带领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让农民尽快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也就是说,“大学生村官”是去贯彻执行“国家战略”,是去开辟“建设新农村”战场……是去当“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是去战斗、是去奉献……与此同时,也是去实现“大学生村官”他们自己的“青春价值”、“人生价值”……他们将在“村官”这个光荣的“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为历史,立起一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碑!
作家傅宁军在《大学生“村官”》一书的封面上,鲜明地标出了他这本书的主题:“一个新世纪的国家战略,一部大视野的青春报告,一曲创业版的理想之歌!”这就是非常清楚地标明了创作出版《大学生“村官”》这本书的特别重要性与特殊作用、意义了。这本书将成为中国农村走向富裕的一页历史记载……
“大学生村官”,正在践行着一个时代使命。傅宁军及时创作发表出版了《大学生“村官”》,也正是一个作家的“时代使命”!
作者
傅宁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吞吐大荒》、《台湾海峡悲欢录》、《完全李敖》、《走进澳门》等,曾获“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大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撰稿电视片《血脉》、《徐悲鸿》等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南京市作协副主席,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签约作家。
创作谈
大学生,“村官”,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词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我用笔触及的,就是一个校园到田野的契合过程,也是一个巨大影响的社会存在。之所以说社会存在,是因为大学生“村官”是生活中已有的新生事物,它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应运而生,蓬勃生长,并非作家在倡导,而需要作家去关注。
大学生“村官”在全国各地的尝试已有多年,2007年江苏省率先实施全省统一招聘,2008年中央决定在全国推广,2009年中央提出“一村一个大学生”的宏伟计划,这些80后年轻人给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带来了哪些日益显现的变化?又有怎样意味深长的启迪?
一个贫困了多少年的乡村,靠一个80后的“村官”,很短的时间就翻天覆地,显然并不现实。
但是,他们是种子,他们是希望,他们是明天。
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城市,在共同发展中唇齿相依,在携手推进时水乳交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我记得,一位村支书直率地告诉我,他们村的孩子念中学就住到镇里了,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那一家人会发喜糖,放鞭炮,但是恢复高考30多年,没有一个孩子大学毕业再回到村里来。以前是考上大学的不回农村了,现在是考不上大学的也不回农村了。村里也想奔小康,可老的老,小的小,以后怎么办?
使我感动的80后大学生“村官”,他们是共青团员,他们是年轻的共产党员,他们是走向农村的有为青年。
我采访大学生“村官”的原则是真实,其实也秉承了我一贯遵循的报告文学创作原则,即非虚构文本的生命所在。写什么,不写什么,是作家的自由,但既然进入笔端,就绝不可以编造。为此我下了笨功夫,一站接着一站,实地考察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环境,与他们交朋友,也结识了许多本地的“村官”与村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过程。我特意穿了一套李宁牌运动服,穿行在那些交通偏远的贫穷村庄,实地考察更是亲身感受。跟大学生“村官”走,数不清多少次,衣裤沾上了养鸡场的鸡屎、牛棚里的牛粪、蔬菜大棚的尘土、雨中乡间土路的污泥……白天采访结束,清水刷一刷,晾一夜运动服就干了,第二天可以再下乡。
采访回来后写到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段事实,我还打电话或发短信,向当事人核实清楚,否则我心不安。生活毕竟不是想像,它是毛糙而粗砺的。也许事实本身并不圆满,也许不如事先想像那样有结果,我也绝不用夸张打磨,宁可保留并不完整的原生态,做一个忠实的记述者,将一些真切情感呈现给读者。
我要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大学生“村官”,遍及苏北五市十多个县,初略整理就有上百人之多。限于时间与篇幅的关系,我不得不精选了一部分,而且着重于大学生“村官”的心路历程,很可能忽略了统计数字之类的表达程式,只能说一声抱歉。不过,我将继续关注他们的成长,续写他们的篇章。
有人说80后是物质化的一代,重视自我,疏远崇高,告别英雄,似乎是这一代人的时尚。当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却一次次被触动,被激励,被感奋。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也有苦恼与迷茫,但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时代、农村联系在一起,他们如此自然地表达出一种崇高、理想与英雄主义的色彩。
我希望写出我的感受,与更多的人分享。
参考资料
新浪网.book.sina.com.cn.2010-09-14
目录
概述
简介
典型人物
书评
作者
创作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