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是
英国哲学家
波普尔创作的政治著作,首次出版于1945年。该书是作者的批判
理性主义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运用,分为2卷:第1卷“
柏拉图的符咒”和第2卷“
预言的高潮: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卡尔·马克思及其后果”。书中把历史上的社会形态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认为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革命。提出社会改良思想,即“逐步社会工程”。这是试错法在社会领域中的运用。还提出一系列观点:主张政治决定经济;认为国家不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而是改善经济弱者的命运的最重要的潜在手段;宣传民主制度是一种可以通过不流血的方式罢免它的统治者的制度,认为真正的民主是权力的牵制和平衡;坚持自由比平等更重要等等。该书初版于1945年,其后马上成为哲学类图书中的畅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深远。本书批判
历史主义的
目的论,指出
柏拉图、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和
卡尔·马克思等人以历史主义为依托,巩固自己的政治理念。桂冠图书繁体中文版译者是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庄文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体中文版译者是
陆衡等。
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年),
英国哲学家、批判
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尔出生于
奥地利的
维也纳,1928年获
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取得任中学数学和物理教师的资格,1933年出版《研究的逻辑》后,波普尔名声大振,1936年应聘前往
新西兰坎特博雷大学任教。1945年,波普尔先受聘为
伦敦大学讲师,翌年赴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工作,1948年升为伦敦大学教授,不久出任伦敦经济学院哲学、
逻辑与科学方法系主任,后加入英国籍,获爵士称号,当选为
英国科学院和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1970年退休。
该书认为,文明面临着一些困难,文明是不断追求人道与理性,以及平等与自由的历程,文明尚处在婴儿期,尽管事实上,常有许多人类思想的领导者背叛它,它仍将继续的成长。文明尚未完全从其出牛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尚未从屈服魔力的部落或“封闭社会”转变到解放人类批判力量的“开放社会”。“开放社会”有两个特征:一、自由讨论与理性批判,尤其是对政府的政策是否明智,自由提出讨论,合理地加以批判,应为社会所容许,而且,对政治有实际的影响。二、社会制度应为保护自由、保护穷人和弱者而存在。“开放社会”既是现实又是理想。该书认为,须将批判的与理性的科学方法,应用在开放社会的问题上,并分析民主社会的重建原则。该书指出,要清除一些阻碍合理的研究社会重建问题的障碍,其中最有力的一种是
历史主义。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著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
波普尔正离开他的家乡
维也纳避难,执教于
新西兰。虽然作者自称这是一本战时著作,但他对
马克思主义者和
纳粹主义者都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在着手创作该书的时候,他作了大量的摘录笔记,这些笔记由于带有这样的观点:历史
决定论和专制主义深深根植于西方思想史中,因而成为该书的基础。
在波普尔看来,开放社会是好的社会。按照波普尔的归纳,开放社会是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其变化和进步是零星的,而不是整体的、全盘的。这样的社会,是多元的、法制的,实行民主的。这样,他几乎把开放社会等同于民主社会、平等社会、自发的社会,不是人工设计的社会,当然也就是好的社会。反之,封闭社会是一个
集体主义社会,是
人治的社会,乌托邦的社会,其变化是一种整体工程的乌托邦的实现,因而是坏的社会。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出版后即畅销一时,
波普尔本人也因此成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这本书与哈耶克的《
通往奴役之路》齐名,是战后反思
整体主义和
法西斯主义等造成人类
大灾难的思想根源的力作,更为战后西方社会走出无约束
资本主义的渐进改良提供了思想依据。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
中原地区之后,作为历史哲学和政治名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关讨论丰富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对于人们重新认识历史规律和寻求渐进改革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被选入美国现代图书公司(Modern Library)所选出的20世纪一百大英文非虚构作品,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所选出的百年百大作品。
1945年,《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分两卷出版。当时
波普尔无法找到一个愿意出版他这部著作的出版商,是
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帮了他大忙。在此之前,
剑桥大学出版社、朗曼出版社还有
麦克米伦出版社都拒绝了他。最后,哈耶克和波普尔的另一位艺术史家好朋友
贡布里希一起设法说服了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
哲学家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称赞本书“深刻有力地捍卫了民主”,哲学家
悉尼·胡克称赞本书“立论巧妙,文字充满激情”,批判
历史主义思想对热爱自由和开放社会的存在造成的威胁;本书对历史主义之基本信念的批判是十分健全的,并指出历史主义忽视了历史确实存在不同的选项,在历史格局中是多元因果流程在运行,以及人类的理想对决定未来的作用。不过,胡克认为,作者解读
柏拉图过于依文解义,而当文本意义暧昧时又过于自信地宣称柏拉图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此外,胡克批评,作者对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处理是“彻头彻尾的滥用”和“可证明为误”,并指出“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没有一处提到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