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自动化学院)坐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E座,院机关位于8层。
其前身是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备系,始建于1954年8月。在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学院教师秉承了学院奠基者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钩深驭远的师者风范,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为学校后续电子、
计算机、仪器光电等学科成立新学院奠定了基础。学院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曾先后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
无人机“北京五号”、中国第一台
歼击机飞行模拟器和第一台民用飞机飞行模拟器,参与“北京一号”、第一架高空高速无人侦察记、蜜蜂系列轻型飞机和第一架共轴式双桨指直升机的研制,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学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
二等奖6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6项,其他各种奖励百余项。
历史沿革
1954年8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始组建飞机设备系,本科学制五年,设有仪表及自动器和特种设备教研室。
1958年10月,飞机设备系更名为航空自动控制系,系内设有飞机设备教研室,后分成仪表及自动器和特种设备2个教研室。
1958年12月,增设解算装置教研室。
1960年2月,增设自动驾驶仪专业、调节原理教研室和光学导引教研室,605教研室并入航空自动控制系,从而在系内增设有翼
导弹教研室,弹道式导弹教研室,液压、气压装置教研室。
1961年9月,将航空自动控制系划分为航空自动控制系和飞行器自动控制系;航空自动控制系下设航空陀螺仪表、航空电气设备和航空自动器3个专业;飞行器自动控制系下设解算装置(501)、控制理论(502)、有翼式火箭稳定系统与装置(503)和弹道式火箭控制稳定系统与装置(504)、液压、气压传动装置(505)五个教研室,控制与仿真研究室(8研)。
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开始招收
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
1985年,成立飞行控制与仿真研究所,自动控制系控制与导航教研室、检测技术及仪器教研室、
流体传动及控制教研室、电气技术教研室。
1997年,自动控制系开始按以下3个专业招收本科生:自动化、测试技术与仪器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其中,自动化专业下设3个专业方向:自动控制专业方向、控制与导航专业方向和机电控制专业方向。
2000年3月23日,撤销自动控制系建制,组建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自动化学院),将机械学院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划归自动化学院;自动化学院由以下机构组成:
测控技术与仪器系、自动控制系、机械电子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
2005年,“
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博士点获得教育部批准,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完成“智能系统与控制工程系”、“检测与自动化工程系”、“先进
仿真技术教学实验中心”的系级建制,至此学院拥有5个系、3个校级公共教学实验中心。
2006年1月,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获得教育部批准,至此学院拥有7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
2009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体制改革后,北航第七研究室(系统与控制研究室)并入自动化学院智能系统与控制工程系。
2011年,“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运行评估。
201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并列第4名,
机械工程学科并列第10名。
2013年,我院主办的
林士谔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顺利召开。
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洛克威尔自动化公司联合实验室
2014年,院庆60周年大会顺利召开。
2015年,“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第二次通过运行评估。
2016年,自动化专业本科工程认证顺利通过。
2017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类;学院获得两项第一完成人的国家
二等奖。
2018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学科;
电机工程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成功承办“北京五号”试飞成功60周年暨
文传源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学院获得一项第一完成人的国家二等奖。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师资队伍
自动化学院有教授56人,副教授89人,双聘院士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级人才1人,万人领军3人,卓青1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1人,
中国青年科技奖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四青”人才12人。
学院师资雄厚,教学设备精良,拥有北京市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双一流课程1门、国家双一流专业1个、北京市双一流专业1个、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精品课1门,北京市精品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十佳”优秀教师6人。学院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提供条件完善和设备先进的基地。学院注重国际交流合作,拥有教育部引智基地1个、双硕士学位计划3个、双博士学位项目3个,拥有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Fellow1人,国际建模仿真学会(SCS)Fellow1人,IEEE会刊共同主编1人,
爱思唯尔高引科学家7人。
学科体系
本学院具有高水平的从本科到博士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3个。学院承载3个一级学科和9个二级学科,其中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拥有7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和一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有“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
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机械电子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
电机与电器”七个二级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为全国重点学科;拥有“导航、制导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机与电器”硕士学位授权点。还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院设有“自动化(自动控制与
信息技术)”和“
电机工程学及其自动化”两个宽口径本科专业,在自动控制、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领域内为国家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人才培养
自动化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航空航天自动化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学院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创新人才引育为核心、以
科研创新为引领、以教学创新为根本、以创新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机制创新为驱动、以国际合作交流为参照、以加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努力打造空天信融合特色的国际知名自动化学院。
重点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防预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工程应用和技术开发项目等方面承担了大量课题。学院围绕空天信融合,重点开展“航空航天信息化”和“制造信息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年均科研经费达1.5亿元。近年来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
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50多项。SCI论文数量逐年递增,获批自然科学基金数和经费总数居全校前列,专利申请已达100项/年左右。
学院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曾先后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第一架高空高速
无人侦察机、靶机、
蜜蜂属系列
轻型飞机和第一架共轴式
双旋翼交叉式直升机、中国第一台
歼击机飞行模拟器和第一台民用飞机飞行模拟器等,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其他各种奖励百余项。
学术交流
学院长期与欧、美、日、俄等一些、学会进行广泛深入地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均选派优秀本科生、研究生赴国外进行联合培养,以提升学院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学院曾举办2届
亚洲仿真会议、1届“先进制造”国际学术会议、1届复杂产品实现技术国际会议及4次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创办了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CGNCC),并成功举办四届,举办IEEE工业电子学国际会议、流体传动与机械电子学国际会议和IEEE工业信息学国际会议;还依托
英国Emerald和
新加坡WSPC分别创办了两个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Cybernetics(ISSN:1756-378X)》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ing,Simulation,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ISSN:1793-9623)》。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3.
葛树志: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IEEE Fellow。
4.靳木春: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系统总设计师。
7.柯德明:原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公司副总经理。
10.陆平: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教授。
16.
王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经营计划部部长。
21.辛毅:解放军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部长,
少将。
22.熊运鸿:北京华力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3.余培军: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
25.
袁志国: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士,澳大利亚
昆士兰州大学教授。
28.周克敏:美国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IEEEFellow。
29.朱开轩:原国家教委主任。
30.
张新国: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业团公司副总副总经理。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2017-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