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巧克力是一种由可可脂、奶、糖、其它香料制成的
甜食。它不含可可粉,而是由可可脂、糖、牛奶和香料(香草香料)制成,因此在颜色和成分上与传统
蛋白巧克力有所不同。
一块白巧克力的制作要先将
可可豆经过研磨、提炼等步骤加工制出苦料,也就是
可可液块,再通过技术手段将可可液块分离成可可粉和可可脂,而后在独立出来的可可脂中,加入一些香料,就制成了白巧克力。
1869年至1872年间,有多个关于"白色巧克力"的食谱发表,但这些食谱与现代理解的白巧克力有所不同。例如,Henry Blakely在1871年的食谱中使用了"白砂糖、米粉、
亚麻籽粉、
香草、
可可脂和阿拉伯树胶",这些成分在水中煮沸,可能产生一种嚼劲十足的糖果。
白巧克力本质上是不含
可可固体的牛奶巧克力。其基础配方,即牛奶巧克力,由
瑞士巧克力制造商Daniel Peter于1875年开发。1936年,
瑞士公司
雀巢公司推出了第一款现代白巧克力片:Milkybar(或Galak),在欧洲市场推出。Nestlé是瑞士巧克力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也是Peter-Cailler-Kohler工厂的所有者。Nestlé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白巧克力片的发明者,尽管在1936年之前可能已经存在早期形式的白巧克力。制作白巧克力是利用当时过剩的奶粉和
可可脂的一种方式。
1946年,白巧克力首次被引入
美国,由Frederick E. Hebert在
马萨诸塞州Shrewsbury的Hebert Candies推出。从1948年到1990年代,
雀巢公司在美国和
加拿大市场推出了含有杏仁片的白巧克力片Alpine White。其他
蛋白巧克力制造商也开发了自己的配方,如Kuno Baedeker为Merckens Chocolate Company在1945年开发的配方。随着白巧克力成为主流,出现了许多流行巧克力的白巧克力版本,如1973年的Toblerone和1993年的
好时 kisses。截至2022年,白巧克力约占整个巧克力市场的10%。
注:软质
黑巧克力的可可粉含量为32%至34%,硬质黑巧克力的可可脂含量为38%至40%,超硬质黑巧克力的可可粉含量为38%至55%,营养价值更高。
白
蛋白巧克力不含
可可固体,这是传统巧克力酒的主要非脂肪成分。这些成分被牛奶固体所取代。在制造过程中,
可可豆的深色固体与脂肪成分分离,与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一样,但与其它形式的巧克力不同的是,白巧克力中没有添加回可可固体;白巧克力中唯一的可可成分是
可可脂。白巧克力中仅含有微量的可可固体中含有的刺激物——
可可碱和
咖啡因。白巧克力含有最高比例的牛奶固体,通常在30%或以上,而牛奶巧克力只有大约25%。
因为自制的原料是家用料理机打磨的糖粉和奶粉,本身没有机器设备做的那么精细。而且白巧克力中并没有加
乳化剂等添加剂,所以吃起来的口感微微有些颗粒感,这是不可避免的。
融化
蛋白巧克力时一定要隔水加热,且温度一定要控制在35度至40度,否则巧克力会变质而结块,还有尽量不要让水蒸气进入到巧克力里面,这样会影响口感
由于白巧克力不含
可可粉,很多国家不承认它有称为巧克力的资格。2004年起
美国规定白巧克力必须有按重量计最少两成
可可脂,14%乳制品,和少于55%甜味剂如糖。之前需要申请临时许可才能出售这种巧克力。
欧盟取用类似规定必须有最少两成可可脂和14%乳制品。
棕色巧克力是通过将白巧克力缓慢加热而制成的,这赋予了它金色的颜色,并触发了美拉德反应,产生了一系列风味化合物,使其具有
焦糖色素般的风味。
巧克力不仅是食用的,也是西点
蛋糕制作的原料。然而,巧克力的温度不应超过50℃,否则巧克力中的
可可脂会分解变质,失去光泽。与其他巧克力一样,只要有水分,巧克力就会变得不可食用。有烘焙专用的
巧克力砖可供购买,但需要自行用刀切开,导致分量不精确,因此切成小块或细碎较易掌握分量。
素食版本的白巧克力片、条和
松露由多个品牌提供,如Galaxy和Plamil。一些商业素食白巧克力替代品可能含有
棕榈油,这对一些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