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孝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昌孝(1942年5月15日-2024年7月25日),男,中国药理学家和药代动力学家。他于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并在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领域从事科研工作。刘昌孝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还是国家纳米研究院纳米生物医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刘昌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现代中药和中药质量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刘昌孝还担任多个学术组织的职务,包括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副常务理事等。他被誉为当代神农和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开山鼻祖。
2024年7月25日,刘昌孝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人物生平
1942年5月15日,刘昌孝出生于永兴县洋塘乡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65年8月—1969年12月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药理和药代研究。
1970年1月—1982年2月在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从事药理和药代研究。
1973年—1974年,在湖南洞口县太平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农业学大寨。
1975年在国内第一次将药代动力学研究用于新药评价。
198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
1982年3月起在天津中药研究所、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和天津药物研究院从事药理学和药代研究。
1986年—1987年在瑞典,高级访问学者,从事药代研究。
199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
2000年获得首次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和医学创新奖。
2003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省部共建国家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19年担任首批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物逝世
2024年7月25日3时20分,刘昌孝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科研工作。
创新研究
1. 创新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研究。
2. 创新药物代谢组学研究。
3. 创新药物临床药理学评价研究。
科研项目
1975年--1978年开展并完成日本血吸虫治疗新药硝着胶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26项,包括国家新药基金项目9项,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及军内科技攻关项目17项。其中,“九五”国家攻关项目“前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范研究”和“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规范研究”被列为科技部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共有19个项目获得不同级别的科技成果奖。为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的60余个新药研究开发机构提供科学研究报告,产生超10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
论文专著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1部。其中,《药物动力学基础》对我国药物动力学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药物动力学概论》成为我国培养高级研究人才的基础理论教材,《药代动力学数据库》于1明何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事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30余年,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23项,领导完成100余个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文版学术专著12本。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药物动力学是近30年发展的新学科,是将数学与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药物制剂学、药物设计等分支学科结合和联系的交叉和边沿学科,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汇规律,并将此规律用数学模型加以描述,用动力学参数表征其量变特征。
医学贡献
在国外,"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名词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并开始有相关论文发表,国外真正的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此时我国还属空白,翻阅1975年以前的我国科技杂志和会议论文集,我国没有用数学模型和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动力学的。
药物动力学是用数学模型表征药物经时量变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根据文献记载,在1975年以前,我国老一代的药理学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规律进行研究,但并未涉及药物动力学问题-用数学模型、浓度--时间方程表征药物在体内变化的规律和用动力学参数表征药物的动力学特点。
1968年在北京医药研究院建立国内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
1968-1975年间在国内率先对创新的候选药物开展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在1968年创建的药代实验室,在1968-1975年间沈家祥院士组织的创新药物,对获得的候选化合物ZL-29,ZL-53和C9333开展药物动力学研究,为新药进入临床实验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日本血吸虫传染链(虫卵进入肝、肠等--虫卵粪便排入水中--毛蚴--钉螺--尾蚴--尾蚴由皮肤进入宿主--童虫形成成虫寄生于宿主静脉--雌雄合抱产卵,危害病人),研究药物治疗,提出硝硫氰胺(7050)治疗的动力学依据。研究在宿主血中浓度变化,提出不宜大剂量长时间治疗的原则。
1975年根据C9333(硝硫胺,7505)的动力学特征,雌雄虫体合抱分离所需浓度,提出低剂量,短疗程、低费用的治疗方案(每人用药三次,当时只需3角钱),对当时血吸虫病的锑剂治疗的革命产生巨大影响,在湖南、湖北、四川三省完成数十万例,降低费用超亿元。刘昌孝在国内首次将动力学研究用于新药鉴定。
1975年世界上第一本药物动力学专著,Gibaldi所著约的《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问世,为世界研究者系统地介绍了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1980年刘昌孝出版了在"文革"期间完成的国内第一本《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这本专著比1981年出版的Gibaldi所著的《药物动力学》的中文版还早一年。
1985年我国实行药品法,对规范我国新药研究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药评价研究中,药效学、药物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水平是制约我国新药研究的瓶颈。国家医药管理局为提高药物动力学研究水平,根据天津药物研究院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学术优势、仪器设备条件优势,以及实行药品法10年来,刘昌孝所领导的实验室对我国药创新药物的物动力学研究的贡献,于1995年建立国内第一个部级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以后相继于1996年在南京中国药科大学,1997年在沈阳药科大学建立了第二和第三个部级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药物动力学部级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到2002年已经运行了8年,在这8年中承担了近30个国家重点项目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和近70个其他创新药物的动力学研究。同时在天津药物研究院的心血管药效部级重点实验室也运行了近10年,为发挥两个实验室的优势而进行重组,决定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建立以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主线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两次院士和专家组成的论证会的评价,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10月18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论证,2003年1月获得批准,刘昌孝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论证建立部省共建国家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1983年刘昌孝开始应用计算机研究药物动力学计算机程序,用于处理研究中的实验数据,获得科学地、准确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1984年首先在天津生理科学(药理学)年会上报告药物动力学计算机程序的论文。
1986年与药理学家宋振玉教授和曾衍霖教授,临床药学家陈刚教授等专家建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从创建以来刘昌孝为唯--直担任专业委员会委员,曾选为常委、副主任委员,现为该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带领我国这一学科发展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1990年组织实验室科技人员开始研究药物动力学数据库。研究药物动力学数据库,并能使之形成自己的活数据库,使之更具实用性。发挥数据库指导医生临床用药、指导从事新药研究开发的作用。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1987年,刘昌孝在瑞典访问研究中,由于对手性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成绩,所在研究所负责人以"一个中国访问学者在DRACO"为题著文在瑞典《时事月报》(A..F.M)发表,被称为具有优良素质的科学家。刘昌孝参与国际合作,承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项目(TZ-1)获得法国瑞士专家认可,批准该药在欧洲进行临床实验。刘昌孝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8个,国家新药基金项目3个。
刘昌孝倡导将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列入国家重大计划,以改变我国药物动力学研究水平与当前新药研究需要的矛盾,经过几年呼吁和提出报告,终于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将此项目列入"十五"重大新药专项计划(863),现在已经批准实施,投入2000万元,组织4家单位开展这一重大研究技术的攻关、负责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新药基金、863、973)等近30个,其他创新药物近70个的动力学研究为我国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动力学研究结果。建立现代先进的生物方法,经查新证明,发表了具有首创性的研究论文。现代生物分析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应用通过成果鉴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项目负责人,刘昌孝组织了本单位15个国家新药证书项目的科研工作,负责本单位17个国家新药证书项目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总共为该院32个新药的研究做出贡献。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振兴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实验室的学术和技术优势,积极对外开放和合作,与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共同完成新药研究开发中的科研项目,自从1985年实行药品法以来,获得直接科技收入超过3000万元,根据企业提供的4个转让产品的统计,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1987年刘昌孝与国内37位专家联名呼吁重视我国新药研究,促进国家新药基金的建立。参与国家医药局起草,后由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签发的GLP规范的起草、讨论和修改,前后历时4年时间,使之成为国家文件,推动新药研究与国际接轨。
社会活动
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纳米研究院纳米生物医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和和河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并担任中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副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药学会会长、天津药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外源物代谢研究会(ISSX)中国办事处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
2009年起,刘昌孝担任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现代中药研究院院长。
2015年1月,刘昌孝任安徽医科大学名誉教授。
2016年10月,刘昌孝担任《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
获得荣誉
2021年11月3日,刘昌孝主持的项目“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0年12月,获循证中医药特别贡献奖
2014年,刘昌孝荣获国际药物代谢研究会特别贡献奖。
2013年,刘昌孝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德国医学研究成就奖。
1999年世界医学金象奖。
199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生物技术药物和前体药物的临床前规范研究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参考资料
刘昌孝院士 .成都大学药学院.2024-07-26
刘昌孝.wfcms.org.2024-04-29
刘昌孝.河南大学医学院.2022-02-18
刘昌孝-人才培养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处研究生教育.2022-02-18
刘昌孝.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04-29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04-29
院士刘昌孝任《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成都大学新闻文化网.2024-04-29
刘昌孝.中国工程学院.2024-04-29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2022-02-18
刘昌孝.河南大学药学院.2024-04-2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社会活动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