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劳工》(
法语:Les Travailleurs de la mer),是
法国作家
维克多·雨果流亡海岛期间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原名《深渊》。小说以格恩西岛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吉利亚特对船主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吕施特深沉纯洁的爱,以及他为了抢救杜朗德的机器表现出的勇敢与才能。小说歌颂了劳动者的勤劳勇敢、纯洁高尚的感情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具有浓郁的
浪漫主义色彩。
内容简介
根西岛船主勒蒂埃利视为生命的一条汽船,因手下歹徒捣鬼,在海上遇难,船主和他的养女戴吕施特提出谁能救出汽船就嫁给谁。岛上正直勇敢的青年吉利亚特暗恋戴吕施特已久,为了能得到她的爱情,孤身一人前往大海,艰苦劳动,与惊涛骇浪、饥寒孤独斗争,又战胜了凶恶的章鱼,终于凭着大智大勇,救出汽船上的机器。他胜利回岛,却发现戴吕施特另有所爱,他以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她和心爱之人结婚,自己淹没在
涨潮的海水里。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
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1802年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父亲为
拿破仑·波拿巴麾下大将。少年时期家庭因父亲职业而追随军旅迁徙各处,虽然家庭环境困难,仍然持续接受教育。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43岁时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
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处死刑。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
拿破仑·波拿巴第三称帝,
维克多·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
悲惨世界》,同名
音乐剧专业即依此小说改编而成。
主要作品有:小说《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笑面人》《
九三年》《海上劳工》,诗集《
秋叶集》《
颂诗集》《心声集》《静观集》《
光与影》等。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的
法国各种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雨果见证的
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的复辟,以及一系列的革命运动,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
个人背景
从童年时代起,
维克多·雨果的父母感情不和,他跟随父亲移居各个
小岛生活,伴随着大海的波涛声长大。青年以后因为政治事变,雨果被迫开始流亡生活,他选择的流亡地点是一个小岛——
英国的
泽西岛。同大海亲密接触的雨果,与大海形成了种种共鸣,大海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大海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灵感。雨果的一生,流浪生活占据了19年之久,而这19年,又是与大海为伴。
创作历程
1859年,雨果去赛尔克岛为《海上劳工》的写作搜集资料。1864年6月,
维克多·雨果开始动笔,初拟名《精怪吉利亚特》。经过半年多的辛勤笔耕,《精怪吉利亚特》初稿完成。1865年5月至6月,雨果再次修改文本。小说出版时定名为《海上劳工》。
人物介绍
吉利亚特
吉利亚特是年轻水手,受雇于勒蒂埃利船主。他是一个身世模糊的外来人,年幼时跟随他人到达
小岛。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他养成了劳动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特别是善良。他将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生活经验无私地告诉周围的人;他帮别人治病从不收费,救人一命,甚至连姓名都不留;为一头驴子打抱不平,花钱买下笼中的小鸟放生;赶走山崖上的
益鸟,防止有人掏
鸟卵坠崖身亡。吉利亚特在与大海搏斗中,练就一身本领。他是优秀的舵手,无所不知,敢向一切挑战,也为他换上了一副阴暗的面具(黑色皮肤)。吉利亚特机智勇敢、刚毅坚强,他暗恋戴吕施特。在吉利亚特看来,戴吕施特就是自己心中的天使,心中的神。
戴吕施特
戴吕施特是勒蒂埃利的养女,美丽善良,深爱着年轻神甫柯德莱。可是,为了养父,戴吕施特许诺愿意嫁给能够把养父心爱的“杜兰特号”船上的机器抢救回来的人。
勒蒂埃利
勒蒂埃利是“杜兰特号”的船主,为人仗义,慷慨大度,为抢救自己心爱的汽船许诺把养女戴吕施特许配给能抢救危船的人,并信守诺言。
柯德莱
柯德莱,年轻神甫,与戴吕施特相爱,在吉利亚特的成全下与心爱的戴吕施特结合。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海上劳工》主题思想:歌颂使人类变得伟大的意志、忠诚与劳动。青年吉利亚特是一个无论在智慧上、意志上、道德上都是出类拔萃的劳动者。吉利亚特粗通文字,读过
伏尔泰的《
憨第德》等书籍。吉利亚特是个优秀的海员,曾在岛上的划船比赛中一举夺魁,他还是出色的农技师,木匠、铁匠、修船匠,甚至还是卓越的机械师。吉利亚特足智多谋,有办法“举起巨人才能举起的重量”“做出只有巨人才能完成的奇迹”。难能可贵的是,吉利亚特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造福于邻里乡亲。吉利亚特把鱼送给穷苦人家,为患病者义务治病,直至冒着生命危险,搭救失足落海的神甫。当吉利亚特发现他心爱的姑娘已与别人相爱时,他宁愿让她和意中人成为眷属。最后,吉利亚特眼望那对青年轻夫妇远走高飞,自己却默默地投入茫茫大海。然而,这对夫妇并不理解他的这些高尚举动,对吉利亚特的以身殉情一无所知。但唯其如此,吉利亚特才更显高大。作品将人类所能具有的一切崇高美德都赋予主人公,表达了吉利亚特对长期遭受社会歧视的穷苦人民的深沉的爱,寄托了他的
人道主义理想。故事不仅把吉利亚特当作一个具体的品格优秀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来歌颂,而且赋予他某种崇高的象征,把他表现为伟大的劳动者的化身,人类的化身。
写作手法
描写
《海上劳工》让人感觉到海的气息、海的壮阔和海的丰富。从故事情节看,它象海一样波澜迭涌,一波三折;从语言来看,它象海一样汪洋恣肆,气象万千;从风格看,它象海一样苍茫雄深,气势慑人;从结构看,它象海一样波波相连,找不到组接的痕迹。书中对海洋、风暴、礁石、船只等的描写,充满了
浪漫主义的色彩,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比喻
《海上劳工》的比喻手法独特,作者常用天仙神魔、鬼怪幽灵、奇特禽兽、怪诞生物作比,它们不是来自神话世界、宗教故事,就是来自民间传说。神怪气氛多,现实成分少;奇崛峭拔的多,平易通俗的少;而且以物拟人、寓情于物的特多。无生命的事物一进入作品,不但“起死回生”,而且具有各种意志,具有丰富的感情。
出版信息
相关作品
这部小说至少有五部电影改编,包括:
- 《海上劳工》(1914年电影)—导演不详(无声)
- 《海上劳工》(1915年电影)—导演不详(无声)
- 《海上劳工》(1923年电影)—罗伊·威廉·尼尔导演(无声)
- 《海上劳工》(1936年电影)—塞尔温·杰普森导演
- 《海上恶魔》(1953年电影)—劳尔·沃尔什导演
作品评价
作品表现了“自由自在的心灵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他不再说教,也不再争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到了这个强有力的作家所做的宏伟的梦,他让人与茫茫自然短兵相接”。
——左拉
《海上劳工》那种让人心痛的结尾,充满了
浪漫主义的色彩。
——许钧(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