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珍,1970年2月出生,女,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她的研究方向是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为工程地质学。
个人简介
1991年
成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毕业后供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一直从事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调查及防治研究工作,是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2002、2008年先后在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6年增列为地科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晋升为研究员,2012年经遴选受聘三级研究员岗位;2006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2010年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3年首批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层次地质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起受聘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2016年获“十二五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个人称号。先后主持或参加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20篇、SCI、EI收录6篇、他引6篇。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部,发明专利1项。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工程地质、岩溶塌陷会议,2016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访问
德州学院SanAntonio分校一年。获省部级
科技成果奖4次。
学习经历
2005.09-2008.1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获博士学位,导师:
沈照理。论文题目: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灾害防治综合研究
2000.09-2002.12,
武汉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获硕士学位,导师:
杜道生。论文题目:基于GIS的全国地面塌陷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1987.09-1991.07,
成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工程地质专业
工作履历
2016.9-2017.9 美国,
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访问学者
2013.1-至今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三级研究员
2007.12-2012.12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2001.12-2007.1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6.8-2001.1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1.7-1996.7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获奖及成果
(一)奖励
1、2016年获“十二五国土资源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个人。
2、2013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层次人才”称号。
3、2010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获得者。
4、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获奖成果名称“多技术方法相结合,有效破解岩溶塌陷监测难题”。
5、 2006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
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
桂林市岩溶塌陷预测预报方法综合研究”。排名:3
6、 2004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排名:9
7、 2002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
一等奖,获奖项目名称“我国典型岩溶环境系统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排名:14
8、 1997年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唐山地面岩溶塌陷综合防治对策”。排名:7
(二)著作
《岩溶塌陷灾害监测技术》,专著,地质出版社,2016
(三)重要发明创造(排名第一)
1、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监测岩溶塌陷水气压力的监测井及其成井工艺(2016110210381225),国家知识产权局,2016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岩溶系统水气压力的岩溶塌陷远程动态实时监测装置(ZL20140281920.0),国家知识产权局,2014
3、软件著作权,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监测站信息管理系统(软著登记第0986273号),国家版权局,2015
(四)负责项目
1、充水矿山疏干区岩溶系统水气压力突变及其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机理研究,2015-2018,9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岩溶塌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2012-2014,562万元,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3、岩溶土洞的形成机理研究,2010.1-2012.12,4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管道穿越岩溶区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规范研究,2010-2011,30万元,社会服务
5、岩溶发育区
高等级公路路基地质塌陷检测方法研究,2010-2011,12.5万元,社会服务
6、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岩溶塌陷区管道设计方法与防治技术,2007-2008,40万元,社会服务
7、线性工程岩溶土洞监测预警技术研究,2006-2009,20万元,国土部百人计划
8、岩溶地区桥梁基桩承载能力评价及施工综合技术研究,2006-2007,30万元,西部交通科研专项
学术成就
1、开展岩溶塌陷监测技术研究,建立我国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体系。
由于岩溶塌陷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其监测预警一直是国际上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2006年以来,在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科研院所基本业务专项、国土部公益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带领岩溶塌陷监测预警研究团队,率先开展岩溶塌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2012年始,陆续在
广州市金沙洲、湖南宁乡大成桥、广西来宾吉利、广西
阳朔县高速公路、
贵港市油气管线、安徽铜陵建成了6个不同岩溶塌陷灾害类型的监测试验站,目前运行正常,积累了丰富的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岩溶塌陷综合监测技术与方法,初步建立了岩溶塌陷预测预报技术方法体系。该技术包括岩溶塌陷发育判据测试技术、岩溶塌陷动力因素监测技术、岩溶土洞(塌陷)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和岩溶塌陷隐患早期识别技术等四个方面。以该成果为基础,出版了《岩溶塌陷灾害监测技术》专著,并推广应用到
湖南省、湖北、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安徽省、
山东省、
重庆市等岩溶塌陷高易发区的监测预警工作中,为建立和健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和应急技术方法体系打下基础。此外,成果“多技术方法相结合,有效破解岩溶塌陷监测难题”获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2、建立完善的岩溶塌陷数据库,开展岩溶塌陷风险评估,开发岩溶塌陷信息管理系统。
在1996年,率先将GIS技术应用到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中,先后主持开发了广西
桂林市、
玉林市、贵州
六盘水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岩溶塌陷相关信息的可视化管理,为地方岩溶塌陷防治提供技术保证。2002年,负责完成全国地面塌陷数据库的建立、风险区划以及全国地面塌陷灾害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2015年负责整合完成全国重点岩溶塌陷地区(桂中、珠三角、黔中、湘中、
武汉市地区、皖江经济带等)岩溶塌陷数据库的建立,开发了岩溶塌陷监测站信息管理系统,并申请了软件著作权,为国土规划、减灾防灾、灾害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初步建立了以岩溶塌陷地质结构条件和动力因素分析为基础的油气管道工程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
2007-2010年,通过组织开展“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岩溶塌陷区管道设计方法与防治技术研究”、“管道穿越岩溶区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规范研究”等项目,针对岩溶塌陷孕育的不同地质结构条件,提出岩溶管道裂隙系统水气压力监测与地质结构条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管道工程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编写的《管道工程岩溶塌陷防治工作方法》以及《管道工程岩溶塌陷应急手册》,已成为中石油岩溶区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安全评估的重要参考,为重大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系统研究岩溶土洞发育机理,深入探讨岩溶地下水气压力突变对岩溶塌陷的形成作用,建立岩溶土洞(塌陷)发育判别指标。
在2010、2015年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岩溶土洞的形成机理研究”、“充水矿山疏干区岩溶系统水气压力突变及其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机理研究”的支持下,建立了岩溶土洞发育的基本地质模式,通过渗透变形试验、崩解试验、土体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分析、野外塌陷区岩溶地下水气压力突变监测等一系列试验,对岩溶土洞、塌陷形成演化的
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岩溶土洞(塌陷)的发育判别指标,为岩溶塌陷的处置和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
5、开展岩溶区地下水作用下高速公路填石路基稳定性试验研究,初步探讨了岩溶塌陷防治的有效工程措施。
在岩溶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填石路基大量被采用,针对填石路基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2003-2006年,带领团队开展大型岩溶塌陷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建立填石路基结构模式和工法:“填石级配型”、“(
片石+
级配碎石+土工布+填石)型”、“反滤层型”和、“(土+填石)型”等四种填石模式及适用性,提出实现路基稳定性的施工工艺和要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