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秋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的传承人。井秋红十四岁时跟随母亲曹凤英(已故)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二十四岁通过函授取得徐州
师范大学“
工艺美术”班大专文凭。
人物简介
井秋红是
徐州市“曹氏香包”的第三代传人,她在继承传统香包制作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她在学习中不断发明创新,由过去一些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到现在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例如反映徐州两汉文化的系列纪念香包,反映全国人民迎
奥运会系列香包,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支持
四川省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系列香包,增加了香包的内涵。井秋红的香包作品造型美观、精致,内装有由十八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香料,香气四溢,戴在身上既可以驱毒避邪、防潮驱蚊、又能装饰房间,净化空气。
寻访非遗传人
今天我们来到了位于创意68产业园的曹氏香包,一走到曹氏香包的店门口,我就已经闻到了从里面散发出来的浓郁的中草药的香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的传承人井秋红。
见到井秋红的时候,她正在给几个香包艺人讲授新一批香包的制作方法,她告诉记者,这批箱包是买家用来做旅游纪念品的,代表着人家的形象,做的时候得格外认真,所以特别交代几句。
曹氏香包第三代传人井秋红:因为所有的包没有固定的模式,你想做一个心形的,你心里就出一个心形的,你想做一个蝴蝶形状的,你马上心里面就想蝴蝶是什么形状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的传承人,井秋红给人的感觉是一股子特别的韧劲,尤其是在制作工艺方面,各个环节不厌其烦,每一个香包要经过三层检验,尤其是缝制香包时,连手机都不能开。
井秋红:这样一个包做起来要两个小时,所以一旦要开始做包,之前要把一些家务事处理好,心中一定要没有杂念,把手机关掉。
之所以要求这么严格,井秋红说,这传统的手艺能够走到今天不容易,靠的就是这份严谨和认真。
痴迷香包 辞职创业
作为家族手艺的第三代传人,井秋红从10岁起就跟着母亲学做香包,当时的她一下就迷上了这些针针线线,长大以后,她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让她魂牵梦绕的,还是香包。
井秋红:当时我要辞职,我母亲阻止了我五次不止,她说还是铁饭碗,还是公家的饭碗好,说,这样的没有保证,说靠几个庙会。
那时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辞职创业”还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但是因为这份喜爱,井秋红还是这么做了。当时,香包这种民间手工艺品没有什么销售渠道,靠的就是每年的几个庙会,井秋红就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块钱,租了个店面,专卖香包。
井秋红:当时我开了在
徐州市的第一家香包专卖店,那时候是在黄河花鸟市场开的,当时半年没有卖一个香包,当时心里也很急,那时候正是一些
韩国和
日本的工艺品冲击中国市场,它们的制作都是比较工业化,比较精美一些,像咱传统的手工艺品正赶上新旧交替,老年人已经不太喜欢了,年轻人还没有接上。
不只是香包,当时不少传统的手工艺品同样遇到了这种情况,而更让井秋红着急的是,很多香包艺人纷纷转行,香包行业后继无力,眼看着走进了死胡同。
井秋红:有些工艺比较复杂,制作周期比较长,而且它产生不了价值,因为制作周期长,价格就很高,很难被人接受,产生不了效益,所以慢慢地,她的徒弟、后代就不想学,因为养活不了自己。
用创新继承传统
但是,井秋红坚持了下来,她开始思索:香包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怎么让重新绽放魅力呢?
井秋红:一定要保持它的传统手工艺品,这个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但是它的颜色、形状和色彩可以根据现代人的需求进行一些改观。我就进行了大胆的一些改革和创新。
就这样,原本固定、单调的造型慢慢被各种新的形状所取代,单一的荷包香囊,演化成越来越多的色彩与组合。
井秋红:制作了一系列的司机包,挂在车里面的,像这种就叫“六六大顺”,我们起的名字,就保他开车的时候一切顺利吧,我们又发展了一些立体的香包系列,像这种,就特别适合带到国外的,因为我们很多出国的留学生,包括公干的一些人,特别喜欢带这种体现咱中华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精美的做工,搭配流行的元素,再加上里面几十味中药散发出的淡淡药香,井秋红的香包很快打开了
徐州市市场。由于香包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井秋红又开始将香包向外推广。
井秋红:就是把一些人文风景绣在上面,比如说徐州的
云龙山,
云龙湖,就是这样一些带有咱徐州的地域文化的一些元素绣在上面,尤其那些海外华人,长期在外面的中国人,在外面一看到咱云龙山特别有一种思乡的情结。
现在的曹氏香包已经拥有员工100余人,
日产汽车公司香包量1000只以上,除了国内市场,还远销到美英法日韩等多个国家。
井秋红:去年在世博会的时候,世博局选咱们的礼品送给四十一个馆,作为
端午节的礼品,构成了最具有代表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民间手工艺品。
生意好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香包、喜欢香包,这让井秋红非常高兴,而更让她兴奋的是,孩子们也纷纷回到自己身边学习香包技艺。
井秋红:孩子有好多在外面找到了好工作,大学毕业了,反而辞掉了那边的工作来帮我。
现在,井秋红在
徐州市中心给自己的香包开了个展示馆,而且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希望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播的更远。
井秋红:要做成一个产业化,从人员体制上进行一些改革,包括多招一些补充技术力量,还有知识上的补充,招收一些大学生。
“徐州香包”香飘四海
小小的香包,做出了大文章,凭借的是什么?究竟这小物件中有着怎样的魅力,历经千年又是如何传承发扬的呢?
香包在
徐州市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著名的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里提到“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这表明汉代时期,香包的佩戴已经非常普遍。
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名誉主席姚克明:香包的全名叫做香荷包,香包的制作和佩戴,据目前的资料来看,起源于
战国,主要用于结婚,送礼,交友,家庭装饰,和个人佩戴的装饰。
徐州香包最初都是用高级锦绣制成,里面填充各种香料,从造型上看,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
徐州市美术家协会 秘书长尹成:从文化这个角度来讲,它的寓意,它的吉祥,和谐,幸福,它追求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过去挂在家里,可以特别地给家庭增加一些气氛。
经过唐宋的兴盛,徐州香包慢慢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填充在里面的香料开始由中药来代替,这一点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徐州香包在全国各地香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名誉主席姚克明:徐州的香包基本上都是采用中草药配制的,现在外面的市场,有些人为了吸引观众,加上了科学的香料,当时闻起来确实香,但是时间不长就没了,我们把这种香包叫做一日香。
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专家表示,在以前的民间艺术家眼中,“手工艺品”很少与“商品”这个概念画上等号,而现在,像井秋红一样的民间艺人正越来越多,他们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革创新,用生产经营来助力文化传承,而这正是非遗项目得以传承,进而做大做强的关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