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旨在尝试解释中华文明之精神,且揭示其价值。余有言告诸欧美人,值此文明濒危之际,惟
中原地区之文明财富,其价不可估也,此者毋庸置疑。于交战各国之人民而言,战争之惟一出路者,当碎裂《自由大宪章》,而订新宪,即我国良民宗教所涵盖之《忠诚大宪章》。
这是一本试图向西方世界阐明中国人的精神,并揭示中国文明价值的英文书。英文书名为“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1915年由“北京每日新闻社”首版,该书封面上所题的中文名就是“春秋大义”。该书对于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较大影响,书的作者是
辜鸿铭。
辜鸿铭(A.C.1857 -- A.C.1928),名汤生,原籍福建同安,出生在
马来西亚槟岛的一个华侨世家。他13岁到西方留学,先后游学于英、德、法、意等国11年。回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清末时,他曾官至外务部郎中,左丞。民国初年时任
北京大学教授。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门语言,用英文写有多部著作,常引据法德作家,而最好讲的是拉丁文。
辜鸿铭对于当时
中原地区社会的环境、现状,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等都非常了解和熟悉,但他还算不上是一个儒学大师。实际上,《春秋大义》一书是以当时西方世界的思维模式来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描述、解释、阐述和赞赏。因此西方通常认为此书,容易理解,有其新颖和独到之处,但算不上很深刻。
“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
中原地区人和中国文明的特征,除了我上面提到过的那三种之外,还应补上一条,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灵敏。(delic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