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鹨
雀形目鹡鸰科动物
草地(拉丁学名:Anthus pratensis):是雀形目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约15厘米,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乎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野外停栖时,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
喜欢在针叶、阔叶、杂木等种类树林或附近的草地栖息,也好集群活动。性很机警,稍有动静立即飞往树上,并发出高声鸣叫。繁殖于古北界的西部。越冬至北非中东土耳其。罕见冬候鸟至天山西部、中国新疆西北部草地及多石的半荒漠
形态特征
草地鹨上体橄榄褐绿色或橄榄色具黑褐色纵纹,其中头顶至后颈纵纹较细窄,而背部纵纹较宽粗,从背往后纵纹逐渐变得不明显甚至消失,腰至短的尾上覆羽无纵纹。尾暗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内侧基部为暗褐色,其余部分为白色,形成一大的楔状白斑,次一对外侧尾羽仅具小的白色端斑,中央尾羽黑褐色具淡色羽缘。翅暗褐色,翅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灰白色或淡褐灰色羽缘,三级飞羽亦具宽的褐白色羽缘,在翅上形成两条灰白色翼斑。眉纹乳白色。下体皮黄白色或白色沾褐,喉侧、胸和两胁具暗褐色纵纹。
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嘴基淡褐色,脚亦为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6-20g,♀15-18g;体长♂145-170mm,♀140-163mm;嘴峰♀10mm;♀成都地铁10号线11mm;翅♂74-86mm,♀73-85mm;尾♂60-70mm,♀59-64mm;跗♂20-22mm,♀20-22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及其附近的草地、沼泽和半荒漠地区,也常活动在林缘、路边、河谷、林间空地、高山冻原、草地等各类生境,有时也出现在居民点。
生活习性
食物主要有鳞翅目幼虫蚱蜢象鼻虫、虻、金花虫科甲虫、蚂蚁、蜷象等昆虫,也吃蜘蛛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此外还吃苔藓植物、谷粒、禾本科杂草种子等植物性食物。结松散群活动,迁徙期间亦集成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觅食。夏季食昆虫,秋冬吃草籽。鸟鸣为轻而尖的sip-sip-sip声。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海峡、希腊、格陵兰、匈牙利、冰岛、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荷兰、挪威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中国、印度阿曼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林间路边或林中空地等开阔地区地上草丛或灌木旁凹坑内,也在林中溪流岸边石隙下浅坑内营巢。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巢呈浅杯状,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由枯草茎、草叶、松针苔藓植物构成。巢隐蔽在田野中,巢的大小为7-8cm,深4.5-5cm。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6枚,卵黄色、灰色或绿色,被有暗褐色斑点,尤以钝端斑点较密较深,几为黑色。卵的大小为18-20mm×12.5-15mm。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天。早成雏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