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尔巴群岛(英语:The Svalbard archipelago)位于
北极圈内,北冰洋上,在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南距挪威北海岸657千米,距离北极点1750千米,总面积达62248平方千米,由斯匹次卑尔根、东北地岛、巴伦支和埃季四个岛屿及数十个小岛组成。斯匹次卑尔根是斯瓦尔巴面积最大的岛屿,群岛60%的土地为
冰川所覆盖。岛上居民约3000人,其中包括大约2000个
俄罗斯人和1000个挪威人。
斯瓦尔巴群岛高山环绕,最高点为海拔1713米的牛顿峰,崎岖的海岸深陷在
峡湾中,远看是冲击的平原。斯瓦尔巴群岛属苔原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天气多变,温差大,多风和雾。年平均气温在4℃到9℃上下,七月份气温可达5℃~8℃,而在最冷的1~3月,气温多为-14℃~-16℃。区域植被主要包括
青苔和低矮的显花植物。每年的夏天随着冰川融化,冰架崩落,大小不等的冰涌入海洋漂浮于海水之上。北极斯瓦尔巴地区的动物有北极熊、北极狐、驯鹿、旅鼠、欧绒鸭和北极燕鸥,海中有海狮、海豹和鲸鱼等。
斯瓦尔巴群岛矿产资源丰富,煤及磷灰石储量大,煤矿开采成为了群岛上重要的经济活动。生物资源丰富,
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旅游业也逐渐发展,科学考察活动也在斯瓦尔巴群岛展开。
挪威从1925年开始对该岛行使主权,中国于1925年7月1日加入《
斯瓦尔巴条约》。
命名
对斯瓦尔巴群岛最早的名称记载出自12世纪的
冰岛语文献中,为“Svalbard”,意为“冰冷的海岸”。后演变为
挪威语“Svalbard”。1596年,
荷兰探险家
威廉·巴伦支(Willem Barents)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遂使斯瓦尔巴群岛为世人所知。岛上丰富的动物和煤炭资源吸引了来自美国、
英国、挪威、荷兰、
俄罗斯等国的探险者和商人进行频繁的资源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 “无主地”的法律地位致使在签订 《
斯瓦尔巴条约》之前,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归属游移不定。
位置境域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
北极圈内,
北冰洋上。群岛地理位置位于74°~81°N,10°~35°E,在
巴伦支海和
格陵兰海之间,南距挪威北海岸657千米,距离
北极点1750千米,总面积达62248平方千米。其中,北冰洋的整体格局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
北美洲所环抱,
挪威海、格陵兰海及
巴芬湾将其与
大西洋连接,
白令海峡使其与
太平洋相连。
成因
十几亿年前的元古代到约4亿年前,斯瓦尔巴地体几乎占据巴伦支海全区,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在斯瓦尔巴群岛出露有
太古宙中元古代结晶基底和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盖层。在斯匹次尔根岛Ny Friesland半岛基底原岩年龄为1750Ma,变粒玄岩岩墙年龄1300Ma。因此推测,斯瓦尔巴基底形成于罗迪尼亚(Rodinia)合并时的碰撞事件。斯瓦尔巴群岛形成经历了很长时间,它拥有复杂的地质历史和地质过程。大约在3.6亿年前,在
泥盆纪到
石炭纪过渡时期,形成斯瓦尔巴群岛和
巴伦支海的
地壳最初位于赤道北部的
热带地区。在石炭纪早期,地壳开始下沉,渐渐地海洋开始掩没陆地,被海水淹没的陆地形成浅水区 、滩涂和河流平原。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的沼泽植被形成,这些沼泽植被周期性地被淹没,最后大量区域被沉浸在海洋下。到了第三纪的初期,大约在6500万年前,斯瓦尔巴群岛漂移到位于北纬60°附近,那时
地球气候在逐渐变暖,落叶林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跟今天的北欧有点相似 。第三纪中央盆地在第三纪早期形成,开始出现低佳的树林和沼泽,后来又经过了千万年的时间,由于地球板块运动的作用,使得斯瓦尔巴群岛板块来到了北极。
地理特征
气候
斯瓦尔巴群岛属
冻原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虽然斯瓦尔巴距离北极非常近,但是,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岛上的气候却颇为温和。斯瓦尔巴群岛冬季
极夜现象从11月到次年的1月底,而夏季
极昼现象则从4月持续到8月。冬季,斯瓦尔巴的气温会长时间保持在零下20-30度之间,夏季常常有雾。斯瓦尔巴
降水不多,年降雨和降雪量仅200-300毫米,因此被称为“北极的沙漠”。雪是斯瓦尔巴群岛的主要降水,由于温度比较低,它的蒸发量比较小,群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在9月至第二年3月末4月初均被冰雪覆盖。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
巴伦支海和
挪威海之间,紧邻斯瓦尔巴群岛的
弗拉姆海峡是连接北大西洋和
北冰洋重要通道,该地区也是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的地区,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其中,北大西洋暖流是对该地区气候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支洋流,在
挪威北侧分成两支,一支向东成为北角暖流汇入巴伦支海,一支向北成为西斯匹次卑尔根暖流,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造就了斯瓦尔巴群岛西海岸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地质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欧亚大陆西部,从挪威西部往东至
乌拉尔山脉和
新地岛,包括
巴伦支海和
喀拉海大陆架以及斯瓦尔巴群岛、
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等,构造单元包括蒂曼造山带、加里东造山带、波罗的克拉通、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以及乌拉尔-新地岛造山带等。巴伦支-喀拉陆缘基底为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西为加里东造山带、南为蒂曼-瓦朗厄尔造山带,东南为新地岛褶皱带,东为北泰梅尔造山带。
斯瓦尔巴群岛
地层发育较全,几乎所有的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出露。斯瓦尔巴群岛作为欧洲北部的大陆角,具有典型的平顶山和V型谷等地貌特征。它的基底是十几亿年前的元古代到约4亿年前的
古生代志留纪经过长期构造变动的变质岩系。随后从
泥盆纪到早第三纪接受了广阔的渔相沉积和少量陆相沉积,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矿产资源
斯瓦尔巴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矿产资源中以煤炭资源、石油和天然气最为丰富。
地形地貌
斯瓦尔巴群岛60%的领土被
冰川覆盖,另外有30%为荒地,余下10%则有植物覆盖。斯瓦尔巴群岛多山地,最高点海拔1712米,沿岸多
峡湾。
其中,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种类型。其中,冰蚀地貌的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和羊背石等。冰地貌多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和底碛平原、鼓丘等。斯瓦尔巴群岛的冰水堆积地貌是冰碛物经冰雪融水搬运堆积而成,多分布于山地山脚处或者海岸的低洼处,冰水下泄入海,在近海处形成冰水扇、冰水湖泊。
水文
峡湾
王湾,坐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西北部,是毗邻岛上的开放式
峡湾。峡湾周围地貌由
冰川活动形成,峡湾顶部
潮汐冰川活跃,北部的冰川较为稳定。峡湾出口处水体主要为温暖高盐的
大西洋水、寒冷新鲜的陆地径流水体混合,水体的混合使得峡湾中的水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由大西洋暖流主导,冬季由北极地表径流主导。峡湾表层水从内到外(即从东到西)盐度、温度均呈现 U 型分布特征,最低值出现在峡湾中部,其盐度和水温分别为31.6、3.7 ℃,峡湾表层水的pH平均值为 8.47。
河流
斯瓦尔巴群岛西北部
新奥勒松地区的海湾河是一条注入王湾的冰川融水河,流域面积达到33平方千米。夏季水温大约为1.5℃,pH为8.58,每年6月下旬
冰川融水开始消融,河流洪峰出现在每年8、9月份,10月河流即开始结冰。
冰川
斯瓦尔巴群岛60%的陆地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尤其是在该群岛的东北部,冰川最为发育。由于该群岛的西侧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温暖得多,群岛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无冰区域。
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总面积为62248平方千米,其中约59%被冰川覆盖,冰川总数超过2100条,各种形态类型的冰川均存在(普遍发育山谷或
冰斗冰川),按其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分为亚极地型或多热型与极地型或冷型两类。其中大部分
冰川属于亚极地型冰川,对于气候变化极为敏感。
土壤
斯瓦尔巴群岛的土壤特征为连续冻土,永冻土层厚达450米,群岛植被覆盖率不足10%。在夏季的时候,只有表层约一米的
土层会解冻 。
生物多样性
动物
生活在斯瓦尔巴地区的动物主要有:
驯鹿、
北极狐、
北极熊、
鲸目、海豹、
海象、鸟类等。它们不仅适应了北极极端严寒的恶劣环境,并且在食物营养周期性缺乏和漫长
极夜的生存环境中发展
种群。以下列举几个生活在斯瓦尔巴地区的动物:
驯鹿
斯瓦尔巴驯鹿是食草动物,具有矮胖短腿的特点,不喜群体活动,不怕人类,经常会若无其事地出现在人类的活动区。斯瓦尔巴驯鹿是北极驯鹿区域种,大约有10000头左右。
北极狐
北极狐有两种颜色,银蓝色比较少见,白色北极狐夏季背呈灰褐色,冬季全白色。以海鸟及
鸟卵为食。春季,
北极狐靠在
海湾的冰上捕杀海豹的幼崽补充营养。
北极熊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掠食性动物之一,成年雄性北极熊体重可达800千克,猎物主要是海豹。在斯瓦尔巴地区,大概有3000头北极熊。随着
冰川消融加速,由于浮冰减少,北极熊失去了在海面捕食的栖息地,捕食难度增加,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鲸鱼
白鲸是斯瓦尔巴海域最常见的鲸鱼种类。幼时呈现泥灰色,成年白鲸约4米长,全身呈白色,成群靠滨岸海域游弋。
植物
极地苔原植物
由于风和寒冷会摧毁任何突出于地表的植物,斯瓦尔巴群岛的植物紧贴着地表生存。不同植物抵御严寒气候有着不同的方式,有的靠叶片和茎秆上的绒毛,在冷空气和植物表层之间形成防止热量散失的保护层,有的则通过停止生产色素来抵御严寒。紫色的虎耳草属植物是最常见的一种,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色彩,有些具暗红色花团簇以吸取热量,有些呈地毯状白色花朵,并且花的色彩可以随气候调节。
重要岛屿
斯瓦尔巴群岛主要包括了
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巴伦支岛和埃季岛等4个岛屿。
斯匹次卑尔根岛
在斯瓦尔巴群岛中以斯匹次卑尔根岛最大,面积达38000平方千米,位于76°N~80°N之间,岛上绝大部分被永久冰雪覆盖。该岛冬季严寒,没有白昼,夏季没有黑夜,
太阳全天照射,气温最高时温度可达冰点以上,是探险考察的最佳季节。该岛地层发育较全,几乎所有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出露,并且因为没有冰雪和植被浮土掩盖,各种
地质现象十分清晰。
东北地岛
东北地岛是斯瓦尔巴群岛的第二大岛,面积为14.53平方千米,岛屿的77%被
冰川覆盖。东北地岛的岩石类型起源于很多不同的
地质年代。东北地岛地势相对平坦,主要地形为高原,
平均海拔300米。在岛屿北海岸的一些地区发现了古老结晶岩的产出,包括
花岗石、
片麻岩,其历史可追溯到4.7亿年至11亿年。东北地岛的
植被属于
极地荒漠带类型。
巴伦支岛
巴伦支岛位于斯尔瓦巴群岛的东部,常年被冰雪覆盖,仅夏季露出部分地表,岛上有大量的
北极熊、
北极狐、
驯鹿、
松鸡等北极动物活动。岛上并无人居住。
埃季岛
埃季岛(
挪威语:Barents\u0026oslash;ya)位于北极圈,是斯瓦尔巴特群岛中一个较小的岛屿,岛屿面积1288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05千米,最高海拔590米。埃季岛是以
荷兰探险家
威廉·巴伦支名字命名的。埃季岛超过40%面积被冰雪覆盖,岛屿上的岩石大部分在地质时期遭到
冰川侵蚀,岛上有北极熊活动,无人居住。
人类活动
全球种子库
全球种子库由挪威政府2006年出资建造,2007年竣工,这项工程得到了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支持。全球种子库被用来陆续存储来自世界各地的多达300万种不同农作物的植物种子。斯瓦尔巴群岛气候寒冷且远离各种威胁,有利于保护种子及其遗传基因,并且种子库建于地下,确保农作物在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战争或者极端气候的出现下不会消失,可以保存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从而保证了人类农作物种类的多样性。
主权归属变迁
1919年,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承认
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拥有主权。1920 年美国、
法国等原始缔约国在巴黎签订了 《
斯瓦尔巴条约》。1925 年挪威发布《斯瓦尔巴法案》,确立了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 该法案引入了 “斯瓦尔巴群岛”一词,自此,挪威用 “斯瓦尔巴群岛”这一名称取代了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而昔日的 “斯匹次卑尔根”则更多地被用来称谓斯瓦尔巴群岛的主岛。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为了监测北极污染,保护北极环境,于1991年成立了北极监测和评估组织 (AMAP),定期对北极污染现状进行评估,其中AMAP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监测和评估北极的重金属污染。根据AMAP(2009)评估报告,除了Mn和Cr主要 来自于自然源输入之外,大多数的重金属污染都与人为排放有关。由于重金属对生物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因此,北极重金属污染对北极生物存在很大的威胁。
环境保护
斯瓦尔巴群岛坐落在
挪威和北极之间的
北冰洋中,是人类探索凶猛的北极苔原及其居民的唯一目的地。该岛群一半以上被
冰川覆盖,这里有七个国家公园和23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基本未受破坏的自然环境,拥有丰富的稀有野生动物,是
北极熊、
驯鹿、
北极狐、海鸟和
鲸目的家园。
风景名胜
自然风光
极光
极光,是发生在
极地上空奇特而美丽的自然现象。它是由从
太阳发射出来的带电微粒子高速射入
地球大气层与其高空中稀薄的空气分子发生猛烈撞击所发出的耀眼的光。在斯瓦尔巴的冬季
极夜时可以看到在黑暗的夜空中极光光色交织,绚丽多彩。
冰川
斯瓦尔巴境内几乎涵盖了所有种类的
冰川,占岛屿面积的60%。其中,主要是
山谷冰川,冬季完全是一片冰雪世界;夏季,山坡上的积雪融化,导致冰体稳定地减小,而面积更大。斯瓦尔巴群岛冰川流动
速率一般较低,但跃动频繁。同时冰川消融、冰崩解也是群岛淡水径流的主要来源之一。
遗址遗迹
狩猎活动的历史遗址
在1600~1700年间,斯瓦尔巴地区主要是国际捕鲸活动区域,
荷兰、
英国、
德国均有对应的捕鲸公司。位于
斯匹次卑尔根岛西北海岸的Smeerenburg是著名的捕鲸站。1700~1850年间,主要是
俄罗斯人在斯瓦尔巴地区狩猎,主要猎取海豹、
驯鹿、
鸟纲等。
探险与科考先驱遗址
从1596年荷兰探险家
威廉·巴伦支(Willem Barents)发现北极斯匹次卑尔根岛以来,一些简陋的包含斯瓦尔巴的地形、水、航道和资源的海图开始出现。19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视斯瓦尔巴地区的研究与考察活动,开始研究它的海流、地质历史、动植物
区系、气候、极光和地质地貌等。这些考察活动也遗留下了如今的中转站、越冬小屋和多种遗留的交通工具,如:
皮艇、雪橇等。
矿业遗址
20世纪初,斯瓦尔巴是一块无人管理的地区,但因为其优质的矿藏资源和当时工业化的欧洲市场,不断刺激着人类发展采矿业的兴趣。随即持续了100多年的采矿活动在
朗伊尔城、巴伦支堡和新奥尔松地区展开并在此形成了与采矿业有关的永久性居民区。
相关文化
斯瓦尔巴排屋
斯瓦尔巴群岛排屋是建造在朗伊尔城煤炭公司的职工公寓楼,可以为公司的员工及其家人居住。这些房子探索了极地环境下新建筑艺术的可能性和适合未来发展的新住房类型。北极很少有降水,鲜有植被。排屋设计者利用这一点通过不设置屋檐和排水沟,形成了一种自然冲刷的建筑外立面,木材质刷成红色,跟周围的建筑物色彩保持一致。建筑的能源性通过热力回收系统完成空气更新,从当地
热电联产站可以获得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