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琴
牛角琴
牛角琴,藏族弓拉弦鸣乐器。又称扎尼、牛角胡、马尾胡。历史悠久,形制古老。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及藏族半农半牧广大地区。
概述
牛角琴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独有的一种弦乐器,藏语称牛角琴为“章瑞扎木聂”,因原始形制的琴筒用粗大的野牛角制作而得名。牛角琴,琴筒用短牛角来制作;角长一般为15公分,将牛角凿空,琴皮用蛇皮绷紧,以木为弦竿和琴耳,马尾作琴弦。
演奏以6、1、2、3、5五音进行演奏,其音色柔美绵长,演奏时间可长可短,音乐可重复不断。琴音清脆悦耳,悠扬动听,主要在“跳歌”时伴奏。玛曲牛角琴是藏区最为独特的乐器。
历史
牛角琴已有500多年历史,后因种种原因消失达400余年之久,它是藏民族最古老的弦乐器。
据史料记载,生活在川甘青一带的游牧藏民族以牛角作琴筒,牛筋作弦,马尾作弓,牛犊皮作琴面制作成弦乐器,用以演奏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音乐。然而,在几百年的民族迁徒及文化交融过程中,简易的木、竹等材料取代了选材极为考究的牛角,牛角琴逐渐失传。
为抢救这一民族文化瑰宝,1999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决定重新发掘和研制牛角琴。经过5年的艰辛制作历程,2004年,全世界仅有的三把牛角琴制作完成,失传达400余年之久的乐器终于重现乐坛。
目前(截止2013年)牛角琴仅剩两位传承人(勒知布、青知布),曲谱的缺乏和牛角琴制作工艺的复杂,使该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或将成为青藏高原上的绝唱。
制作工艺
琴杆木制,呈方柱形,全长70厘米,方宽5厘米,上端的琴头雕刻有民族纹饰,下设一个木制弦轴。琴杆下端较细,插入琴筒并外露系弦。
琴筒用粗大的野牛角制成,筒长30厘米左右,角根齐平为筒前口,蒙以牛皮为琴面,面径10厘米~15厘米。
弦轴之上张以一束马尾,下面分为两股作为琴弦。
琴弓用树枝或木制弓杆,弓毛使用马尾,也分为两股。其中一股夹于两弦之间。
演凑技艺
演奏时采用坐姿,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这种古老的传统牛角琴,定弦# c2或d2,音域#c2—b2或d2—c3。
多平行拉奏,发出双声同音,实际上是一种独弦马尾胡。
左手有颤音、滑音、打音、揉弦等技法,右手有连弓、分弓等弓法。较多用于独奏。
传统乐曲
1、《羁马欲奔》
2、《天鹅游湖》
3、《山顶琴声》
4、《挤奶姑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概述
历史
制作工艺
演凑技艺
传统乐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