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安氏中兽(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又叫安氏兽、安德中爪兽,是
偶蹄目安氏中兽属的一种身体粗壮且像狼的
有蹄动物哺乳纲。
蒙古安氏中兽的体型巨大,据推测,它的成年个体身长约5米,高约1.8米,体重则可以超过1吨。它的
颅骨总长达83.4厘米,头骨长度和宽度是
棕熊的两倍,是它的北美近亲强中兽的3倍。
蒙古安氏中兽生活在距今3800万年前的晚
始新世。1923年,美国考察队员安德鲁斯在蒙古发现了巨大的头骨及一些碎片化石,在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
比较解剖学研究之后,该化石被归属于
中爪兽类,定名为蒙古安德鲁斯中兽,现在简称为蒙古安氏中兽。
1923年.
资助的第三次
野外考察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在今天的
蒙古国曼汉(Manha)的晚始新世岩层中,考察队员乔治·奥尔森发现了化石,他立刻让安德鲁斯过来检查,考察队紧接着进行挖掘,挖掘出了一具巨大的
颅骨化石。他们所发现的标本主要是一个巨大的头骨及一些碎片,领队安德鲁斯经鉴定认为它是一种末知的史前大型肉食类动物。
安德鲁斯将化石的轮廓图寄到美国博物馆,化石令多数研究者首先想到的是以
为代表的渐新世巨猪类
。而马修(w.o.Matthew)博士观察并比较了中物种后,发现这个新标本与它们有相当近的亲缘关系,在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
比较解剖学研究之后,该化石被归属于中兽类,定名为蒙古安德鲁斯中兽,这是一种巨大的食肉动物。此后在亚欧大陆的其他一些地方和
北美洲还发现了它的一些近亲,如中国的河南安氏中兽和粗壮安氏中兽。
中兽科动物是节类中偏于肉食性的一类,在
古新世、
始新世十分繁盛,人们已经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发现了几十种。因目前只在晚始新世发现了蒙古安氏中兽的化石,数量也有限,因此学界还无法知道其具体的演化路线。鉴于其骨骼存在一些相当特化的结构,目前多数学者都认为他们应该是
中爪兽类中早期分化出来的一支,但也有人主张把它们从中兽科普系中剔除,转而划在踝节类与
偶蹄目接近的一个类群中。
蒙古安氏中兽属于
。踝节目与后来的
和其他诸多门类动物在
系统发育上有着重大渊源,
北半球的踝节类与
是最重要的
。比起钝脚目和恐脚目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人们认为
与中有着相当紧密的亲缘关系,但究竟是中兽演化出鲸类还是二者有一共同祖先尚未有明确的答案。
蒙古安氏中兽的体型远比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食肉动物大。据推测,它的成年个休身长约5米,高约1.8米,体重则可以超过1吨。它的
颅骨总长达83.4厘米,头骨长度和宽度是
棕熊的两倍,也是它的北美近亲强中兽的3倍。蒙古安氏中兽的眼睛很小,长的很低,离后排牙齿很近。齿式完全,上
门齿呈半圆形排列,第二上门齿增大,几乎与犬齿大小
相等,第二、第三前臼齿增长,单尖,p4臼齿化,仅有一个很大的前尖,原尖仅仅为一残迹,
吻部大大伸长。它具有极长的有力的双颚,牙齿比较钝,具有巨大的咬肌。矢状脊退化。
蒙古安氏中兽是一种
有蹄动物,拥有小型蹄趾(而非爪子),它的长相被认为和一种知名的有蹄草食动物
中爪兽非常相像。
就身体的综合素质来讲,蒙古安氏中兽是曾出现过的最强大的陆生哺乳纲
食肉目,与其后在蒙古崛起的
肉齿目牛兽科的
裂肉兽、鬣齿兽科的
大鬣兽、
巨鬣齿兽当之无愧地堪称“老第三纪四强”。而单从体型来讲,只有裂肉兽能与其相提并论。
蒙古安氏中兽是一种肉食动物(也可能是杂食)。它们会猎食与其相近的草食有蹄动物,后者当时也非常繁盛。它拥有小型蹄趾而非锋利爪子,却同时具有有力的双颚,它们是以腐肉为食的大自然清洁队,或是食用龟肉。它们的牙齿出现严重的磨损痕迹,并不像其它多数的肉食动物,只是单纯用来撕裂肉类。
从
北美洲发现的蒙古安氏中兽较为完整的化石来看,其四肢与其它中兽类似,脚趾形成爪状的蹄。这虽然能使它迅速的奔跑,却不适合捕杀猎物。蒙古安氏中兽口中的犬齿虽然粗大,但并不锐利,也没有专用于撕裂食物的裂齿。与当时主要的
捕食哺乳纲肉齿类相比,蒙古安氏中兽更像是
杂食性动物,其食谱可能主要是尸骸和植物的根、茎等,自己猎食的情况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