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肉兽(Sarkastodon)是一种已灭绝的
哺乳纲,属于
肉齿目牛兽科,生存于晚
始新世的我国内蒙古地区和
河南省。裂肉兽是牛鬣兽科下最大的类群之一,其
颅骨长度可达53厘米左右。裂肉兽的体长约4米左右,肩高约2米,体重约1000
千克左右,食性偏肉食和腐食。裂肉兽的牙齿类似
鬣狗科,适应于咬碎骨头和嚼食多种食物。裂肉兽的化石是在蒙古发现的,其尾巴像
北美浣熊一样大。裂肉兽估计重约800千克,与瘦小的
犀牛相约。裂肉兽的前爪可以抓到高5.5米的物件,可能像现今的
棕熊般生活。裂肉兽最终被
食肉目所取代,可能是因为食肉目在竞争上胜过了
肉齿目。裂肉兽约于3000万年前消失。
裂肉兽目前仅有
颅骨部分的化石被发现,所以我们对其尚且知之甚少。裂肉兽曾经被视为是类似
棕熊的体态,不过现在认为棕熊一般的复原并不可靠,它更可能像一只壮硕的
犬熊。裂肉兽是牛鬣兽科中最大的,头骨有约50-57厘米长,犬齿粗壮发达,肩高约2米左右(较原棕熊式复原矮)。肉齿目的裂肉兽,牙齿相比于更古老的
中爪兽目动物分工更明确且更适合处理肉类食物。从牙齿来看裂肉兽为肉食偏向性,而非熊一般的靠杂食为生。裂肉兽的颌骨非常粗厚,颌部几乎不比颧弓窄多少,这个显著的特点可能说明裂肉兽颌骨非常有力,在吞噬动物尸体时可以轻易咬碎骨头。
肉齿类是当时占优势的
肉食性动物。裂肉兽身型巨大故较笨拙,可能相对程度上依赖食腐或捕杀
雷兽等大型速度慢的动物为生,裂肉兽凭借体型可以轻易抢夺其他食肉动物的猎物,同时从它们的牙齿结构可以看出,裂肉兽也能摄食一些非肉类食物,但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植物。它们更多主要抢食,食腐或猎食大型动物,可能会猎食雷兽。其化石在我国
内蒙古自治区发现,
河南省也发现过一枚疑似牙齿。格兰杰于1937最早在内蒙古
戈壁发现了其化石,
颅骨长度约50.8cm,修复长度大概53厘米。
裂肉兽有像
北美浣熊一样的大尾巴,身体粗壮,估计体重为1000KG左右,但四肢可 能不会太长。
始新世的
中亚是大型动物的聚居地,如
犀牛、
雷兽及
爪蹄兽,裂肉兽可以凭借相对其他食肉动物更有优势的体型捕猎这些巨大的植食动物。当没有适合猎物时,裂肉兽更多是依靠抢食和食腐度日,它们宽大的颌骨很适合咬烂尸体中坚硬的骨头,更大限度的利用猎物。
裂肉兽属于
肉齿目牛鬣兽科,最早出现于晚
古新世,除了裂肉兽外还包括牛鬣兽,
父猫等,很多种类外貌似猫,而外貌似
犬熊的裂肉兽不仅是其中特殊的类群,也是最后的牛鬣兽科类群。随着裂肉兽在
始新世末灭绝,牛鬣兽科也随之消亡了。肉齿目的另一类群鬣齿兽科在此时兴盛,一直到早中新世末肉齿目才最终灭绝。
裂肉兽与
安氏中兽同为始新安氏中兽接近,大于中新世时
北美洲的巨型
食肉目伟犬熊,略小于安氏中兽,
大鬣兽和南美发现的大型
熊科南美细齿巨熊(Arctotherium angustidens)
格兰杰于20世纪30年代于我国
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蒙古裂肉兽(包括正模和副模),都已经丢失,包括
苏联,
日本 在内的临近国家描述正模
颅骨修复后为50-53CM,在1938年命名和初步研究后就再无下文。1986年在河南浙川核桃园组又发现过一枚疑似的牙齿化石,大小更接近
父猫的尺寸,而远远小于内蒙古发现的化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