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崖又称孔夫子避雨处,位于永城芒山群的
夫子山南坡,为一天然岩洞。传说
春秋末年
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途径芒砀山,天降大雨,孔子师徒在此避雨。洞南北约8米,东西约10米,高2米。四壁齐整,洞底光滑。洞中有孔子石像一尊,拱手缩颈,屈膝盘坐。该像高1米,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传说春秋末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途径
芒砀山,天降大雨,孔子师徒在此避雨,当地人也惯称此崖为晒简崖。为纪念
孔子,后人雕孔子石像一尊置于石室内,石像面南拱手屈膝盘坐,现面部已残。洞外石刻甚多,现石室东侧仅存明代残碑二通,碑文字迹模糊,为明
万历年间所立。夫子崖前有晒书台,传说孔子带弟子在此处避雨,雨过天晴,在此台上晒书,故名晒书台。当地人说此台晚上不下露水,晒粮可以过夜。
夫子崖前有
孔子庙一座,当地人称夫子庙或文庙,在豫东是一处比较有名的孔子纪念地。据史籍记载文庙始建于宋代,据碑文记载,明清曾遭兵。现在孔庙为清代建筑,有山门、厢房、启圣殿,共二十八间。
文庙的主体建筑称启圣殿。启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灰瓦顶。前面为卷棚式走廊,启圣殿内供奉有
孔子及四配,分别是
颜回、
曾子、
孔伋、
孟子。
文庙院内有两棵古柏和三通石碑分立两边,传说
清代咸丰年间,
捻军火烧夫子庙,大殿被焚。但古柏生命力特强,仅烧伤了北面的树干,留下几块疤痕。
柏树下有三块巨大的清代石碑,其中,有两块为孔子67代孙衍圣公
孔毓圻和71代孙衍圣公
孔昭焕所立。其中一棵柏树斜依在《勒石碑记》上,形成“柏抱碑”的奇观。碑文中都提到孔子从鲁去宋在此避雨之事,古柏的表根插进一块石碑的碑角,柏碑浑然一体,十分别致。
在夫子崖东60余米有三座清代
佛塔,互呈三角而立,统称郭塔,两座石塔分列于前,一座砖塔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0米居中。据
康熙帝三十五年(1696年)
永城市县令耿晋光《重修夫子岩记》载:
明朝末年,
孔子庙因兵乱被毁,康熙十三年(1674年)沛人郭自高游历
芒砀山,看到夫子庙受到破坏,便留下来整修夫子庙,继为主持,此塔当为郭自高及其徒弟死后的归宿,所以称之为郭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