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篇对“五行”、“阴阳”、“中和”、“一两”等
先秦重要的哲学范畴进行了多侧面的研究。作者主要采用逻辑的方法,追踪上述范畴的运动发展史,认为五行学说在晚周经历了相杂、相胜、无常胜、相生、生胜等阶段;阴阳说始见于《
诗经》,以后走过了相克、转化、消长、相和等阶段;中和说则有他和、否和、中和等阶段;一两说从殷周之际的不贰尚一观念,发展到晚周的不一说、尚二说,以至
孔子的两端说,
邓析的两可说、
老子的一二说、
荀子的一两说、
韩非子的不两说。作者还考察了培育上述范畴的文化区域,认为五行说发轫于东方的殷文化,后被周人继承,在晚周流行于燕齐文化区;阴阳学说起源于南方的楚文化,后传入中原;中和、一两发端于周人的八卦文化,中和流行于
邹鲁,一两盛行三晋。作者还剖析了“易十道……)阴阳”的范畴演变与“《
周易风水》—)《老子》—)《
易传》”等著作的历史演进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下篇从《左传》、《
国语》中扒梳出有关朴素辩证法范畴和资料,并进行注评。主要有:号
朱熹的阴阳说,伯阳父的阴阳说、
史伯的和同说,五行说和不一说,士芮的尚贰说,叔兴的阴阳说、
单襄公的去同说和天六地五说,
师旷的尚贰说,
季札的中音说和中德说,
医和的六气五行说,中声说和不一说,子产的去同说和不一说,
晏婴的和同说和不一说,梓慎、昭子的阴阳学说,
蔡史墨的五行说和尚贰尚两说,
孔子的中和说,
范蠡的尚一说和阴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