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强,男,1962年生于
聊城市。现任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油画学会理事,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特邀委员,
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教育委员会特邀副主任。其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美展并获奖以及发表于多种专业刊物。
人物经历
概述
史国强,山东聊城人。先后毕业于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油画研修班、中央美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班,师从
戴士和教授。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书画艺术协会副主席,山东油画协会理事,山东油画艺委会委员,悦观杏坛油画院艺术总监。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专业美术展览及获奖,并分别被
瑞典、
丹麦、
俄罗斯、
日本、
韩国、
马来西亚、
宁波美术馆、
岭南美术馆、
盐城市美术馆、
上海市《源》画廊、北京《蓝色》画廊等多家专业机构及个人所收藏。在艺术类核心期刊《
美术观察》《中国油画》《
中国油画家》《
中国美术教育》《
美术界》上发表论文及作品数十篇幅。
1985年毕业于山东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获
学士。
重要参展
1996年,作品《静物》、《
双人体》入选在
加拿大举行的“’96中国青年当代艺术展”。
1997年,《风筝》系列之八、之九,赴
澳大利亚参加“中国现代油画展”。
2001年,作品《秋天傍晚》获“
山东省首届写生作品展”
二等奖。
2001年,作品《秋白》获“庆祝建党80周年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山东展区)”
一等奖。
2002年,作品《咏梅》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优秀奖。
2002年,作品《风筝》系列之六、之七获山东省“体验与试验”-第二届山东省小幅油画展优秀奖。
2001年,作品《静物》入选中国油画大展。其作品还在《中国油画》、《
美术观察》、《当代学院艺术》、《美术界》、《
美术大观》、《
艺术教育》等国内专业学术刊物上所介绍,并于2002年11月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画展。
2003年3月,赴
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大学举办画展。
2003年,专著《史国强油画作品集》出版。
2005年,作品《屏山》系列作品发表于《艺术状态》第一期。同年作品《屏山日暮》获
山东省油画风景作品展
二等奖。
2005年,作品《日暮屏山》、《村口》刊登在《
齐鲁艺术地理》(中国艺术地理丛书)。并在该书对作者及作者的作品作了专题介绍。其作品曾被
瑞典、
丹麦、
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收藏。
绘画感悟
绘画当中的“意境”表现
一般说来,绘画是人类精神自我追问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表现艺术。然而,绘画又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流动,这已经是绘画艺术最含共性的东西。中国是诗的国度,东方绘画讲究诗意、含蓄、立意、寓意,而西方绘画讲究情调、意蕴、理念、象征。那么,绘画要寻求一种视觉上的单纯和宁静,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关于绘画当中的“意境”,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意境”一词,早在
唐朝就广泛于各个艺术门类,在宋元时期它已成为艺术美学的主要范畴,它或指有意有境、或指意中之境、或指含义之境。
“意境”一词,在广大的艺术人群当中普遍认为它和山水画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意境”并不专属于中国山水画,如莫迪利阿尼的作品,色彩凝炼单纯,含蕴而整体,优美而恬静,表达出耐人寻味的深幽意境。事实上,不管是具象的绘画,还是抽象的绘画,都不能阻止画家对于画面“意境”的追求与表现。艺术它是一种创造,我越来越感到,单从艺术本身去寻找创造的出路,往往会力不从心,事倍功半。我认为它应是一种心灵上的创造和沟通与真实人性的艺术性展现。
最近,在我的作品里总是迷恋于寻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注重变化微妙的色彩及线条,力求用生动有力的笔触传达给观众一种丰富、博大和完美的视觉愉悦感。《静物》系列也是我大胆地尝试去寻求色与形的结合,一眼望去,物象似乎没有什么体积及纵深的感觉,就仿佛是颜色与颜色之间的拼贴,在笔触运用上,只是凭借主观的随意挥写,力求使画面更强烈、活跃和鲜明。做到在处理手法上把写实与抽象相结合,同时,又直接通过意象、笔触、色彩、构成的复杂关系进行不断地调整,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沂蒙日记》系列是我更近的一组创作,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强化了色块和线的结合。与我的《静物》系列相比,变化是明显的。《静物》强调的是宁静和优雅之美,而《沂蒙日记》则强调的是色块与线之美,画面的形式构成也是为了突出心绪的变化而采取流动的色块与线来表现,增强了用色的平面感,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使我感觉到它更加适意于表现我的心灵感受和创作欲望。
艺术是一种有趣味的形式,这一形式的趣味包含着它自身的文化意义。那么这一有着人文意义的形式应从哪里来呢?我认为它应从画家特有的语言和特有激情当中去寻求和发现。如果放弃了这特有的语言和激情去描绘物象本身,势必会落入俗套。因此,应该时刻注意在真实世界中去寻求直觉感受,来保持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或者说,越是远离正常视觉的作品,就越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真实,越是在对象中直接感受到的情感符号,就越是感人。从理论上讲,越接近抽象的东西,情感应该更具体、更直接。
那么如何才能画出意境较高的艺术作品呢?
画面形式的布局
在绘画当中,构图形式千变万化,而变化又是有适度的,它要有节奏、均匀、简约、含蓄,又要合乎情理。而意境的基本特征又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意象(形象)把欣赏者引入能够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从而使欣赏者能够领悟到一种深远的艺术境界,获得“味之无穷”的美感。
法国画家
卡米耶·毕沙罗的作品,主要描绘繁华的城市和街道建筑,多取俯视角度。他晚年更多是从楼上居室俯视描绘街景。《蒙马特大街》描绘了蒙马特大街的全景,街道两侧尽收画面,人群流动,车水马龙,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加之
透视准确,画中的车马人流仿佛在画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在这幅画中,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又气派,充分表现了毕沙罗特有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正是他特有的这种画面构成形式给原本普通的蒙马特大街罩上了一层全新的审美意境。
再如我国著名画家
毛岱宗的油画作品《皖南山村》、《雨霁》,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油画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将外来的油画加以中国化,画面的简约,意境的显现和空灵、似像非像的形体在他的作品中一一显现。他的绘画造型自然简约、形式突出,在他朦胧缥缈的画面里,他以心和风景对话,在心中感知了超越于风景的意境。
情感与意境的结合
情与景是相互生发、相互交融、相互诱导的。情景交融是意境产生的基础,创造者通过与自然的身心交融,能培养对万物的深刻独特的领悟能力,有利于意境的开拓。一切意境的构成均以情感为基调,情是意境的核心。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景物里去,深入体会景物的情趣,心与物的相互作用,彼此渗透,其结果便出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比如: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的作品《蒙特枫丹的回忆》,充满了忧伤的情绪。画中一棵巨大的树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二分之一,而另一棵干枯的树与之遥相呼应,我们看到,清澈如镜的湖面上,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丛林的虚影。一个身穿红色衣裙的妇女正在采树上的蘑菇,她身边的两个女孩在帮她一起采摘。画面情节很简单,但是你能从柯罗纤细的笔触上听到柔弱树枝发出的瑟瑟响声;能从倾斜的树干上想到山区的农妇,她们的生活又是何等的困苦!这幅人与景交融的画作,不是画家特意渲染的理想化风景,而是通过景物表现了一种比大自然更为抒情的内心感受。在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笔下,大自然不是郁郁葱葱的,绿得并不那么深沉,而有那种淡淡的、与生俱来的丰富层次,那种经常被风吹得有些飘逸的枝叶、草末和运动着的透明空气,那种难以言明的丰富色调所展示的神圣与高贵,都孕育着画家内在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盛唐诗人
王昌龄有物境、情境、意境之说,分别指物象之景、情感之景、哲思之景。后来诗人画家们说的意境,实为这三者融合的境界,所谓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便是。
色调对意境产生的作用
色彩是有感情的,对于画面色调来说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画家表露艺术个性和释放情感的重要手段,如
法国画家
詹姆斯·惠斯勒的作品,他用非常统一的色彩来烘托画面调子,并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银色协奏曲》、《黑与白的和声》之类。像被称为白色
奏鸣曲的《龙涎香的烟雾》。画家们通常说,白色即无色。惠斯勒敢于用白色作主调,将画中熏香的白衣少女放在白色门廊的背景前,间以琥珀的淡蓝淡黄来烘染色调、营造气氛,很有点宋代诗人林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
姜夔“冷香飞上诗句”的意境。
色调统一而富有变化,变化中寓于统一,任何的色调倾向也都会带来不同的意境感受,通过色彩与意境两者完美的组合,近而在观赏者的心里引起共鸣。
画面笔触的虚实表现
艺术家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就特别需要熟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才能使胸中的意蕴变为可视的艺术形象。前人积累了不少具有表现力的技法,运用这些技法是意境表现的需要,但意境的营造更需要真情实感。比如:
文森特·梵高是以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星夜》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创作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
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像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为,并不受理性思想或严谨技法的约束。面对这幅画,我们可感到色块、笔触、线条等抽象的视觉要素,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飘浮出来,在画中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而这种“新现实”的意味,正是
文森特·梵高绘画艺术的核心。
画家在作品中力求从“再现中的表现”中突出画面,使笔下的物象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使自己的情感符号在画面深处慢慢地渗透出来,弥漫成支配画面的灵魂,这样一来才能把观众从再现世界中带入更神秘的情感表现世界,在矛盾中认同,否定中肯定。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一旦他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感情相结合、相交融,就会使自己的作品产生出诱人的魅力,从而使作品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交融得越来越贴切,那么作品就会更具有感染力。
总之,境界越开阔,艺术口味就越高,在艺术的创作中最重要的不是呈现外部世界,而是倾听心灵的声音。只有用心灵去涂抹每一块颜色,用情感去勾勒每一个造型,使每一个局部留下灵与肉冲撞的痕迹,作品才会生动,才能熠生辉。
个人作品
出版物
论文
研究课题
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