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奎(1910年1月10日—2000年7月23日),男,
汉族,直隶(今
河北省)
丰润区人,中国历史学家,曾任
山东大学教授、后调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他对
古代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杨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喜欢靠读书、靠思维的比较空灵的理论研究,在他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六十余年里,先后致力于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学术史、历史地理的研究,勇于探索,勤奋治学,著述宏富,主要学术专著有:《西汉经学与政治》等。还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1999年
美国一重要学术团体来信推选他为当年的重要人物Manoy Ou Year 1997。
杨先生七岁入小学学习,十五岁考入本县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毕业后在中学国文老师的影响下,于1929年考入
北京大学预科,1931年秋进入北大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教授,1935年毕业后在顾颉刚和
胡适先生的推荐下留校在文科研究所任助理。后相继执教于
兰州大学、
西北大学、
东北大学,并与
姚雪垠、
丁易等文化名人成立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川北分会”。1946年到
山东大学任教,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历史系主任,历史语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文史哲》主编,中国史学会
青岛市分会副主任。其后配合主流
意识形态,写了一系列批判《
古史辨》派的文章,甚至做出《古史辨》没有半点学术价值的判断。杨先生主编的《文史哲》杂志以
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一改过去学术界沉闷的学术气氛,引领全国学术潮流,成为全国学术界的一面旗帜。1954年《文史哲》第四卷第四期,发表了
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年毕业生
李希凡、
蓝翎《关于“红楼梦”研究简论及其他》的文章,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1957年杨先生调到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秦汉史研究室和清史研究室主任,兼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先生在历史学研究方面提倡文献资料、考古发掘和民俗调查相结合。他到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不久,即与所内同志到四川彝族地区进行为时半年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方面,杨先生注意开发明清档案资料,率所内同志先后与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等单位合作,选编和研究孔府档案史料、乾隆朝刑科题本,为后学者充分利用这些档案进行历史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杨先生学识广博,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花甲之年的杨先生以惊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毅然迈进
自然哲学和理论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并经过艰苦努力,撰写了《论时间、空间》《与引力》《未来的理论物理学:量子与熵——二进位的数字表达式》《关于数理逻辑中的悖论》《人生境界论——自然空间与理性空间》等论著。这些著作,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今后沟通
自然科学和
人文科学概论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为新世纪打破各门科学之间的阻碍并向边缘学科进行拓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作为老专家,杨先生十分注意培养和造就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者,不仅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而且特别重视通过创办刊物来推动学术研究和培育学术新人。早在
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即与同事经过艰苦奋斗,创办并主编《
文史哲》杂志;1979年又倡议创办并主编《清史论丛》。通过这些刊物,培养人才,发现人才。
杨先生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
教育家、物理学家,还是一位红学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杨先生在
周汝昌等人提出的
丰润区说的基础上,又首倡“新丰润说”,再一次论证和肯定了
曹雪芹祖籍在丰润,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红学理论,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丰润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杨先生为人正直,追求真理,生活俭朴;治学勤奋,务实求新,硕果累累;为国育才,呕心沥血。他在重病期间,仍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工作。他的学术献身精神,堪称学术界的楷模。2000年7月23日上午9时25分,杨先生因
心肌梗死辞世,享年90岁。
为了研究、整理、弘扬、发展杨向奎先生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2007年6月,由
唐山师范学院院长
范永胜担纲,著名作家
马嘶、长正、王家惠、杨向奎先生的女儿杨永贤以及众多唐山贤达一起,组织起杨向奎研究会。杨向奎研究会的成立,对于挖掘杨学资源、发挥杨学效应、培养文化才俊、发展文化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