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岗里
普遍流传于佤族地区的神话传说
司岗里是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
佤族的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佤族创世神话“司岗”时代。对“司岗”的解释有着不同说法,西盟地区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司岗里”意即从石洞里出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区认为“司岗”是呀呀葫芦;有的还认为“司岗”是竹筒等等。《司岗里》的神话传说以史诗的形式广泛流传于云南省沧源、澜沧、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佤族巴饶克方言区。有学者认为,司岗里是当地佤族部落举行大型宗教仪式的重要地点。司岗里石洞至今仍被视为“圣地”,每五年举行一次祭祀活动。
近年来,司岗里已成为佤族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并表现在艺术、文学、餐饮、建筑等诸多方面。
地理环境
临沧市属横断山纵谷地区南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最高点,海拔3504米。最低点南汀河出境处,海拔450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3摄氏度。是云南省橡胶、紫胶、甘蔗、胡椒、砂仁等热带作物基地之一。茶叶产量占全省总产量1/3以上。地下有丰富的贵重矿产和水能资源。
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族自治县,位于临沧市最南端,西、南与缅甸相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
神秘的“司岗里”,含义为葫芦、山洞或孕育器的意思,沧源古时又称“葫芦王地”,是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传说诞生的地方。这些可爱的佤族男男女女正是从司岗里山洞中走出来的。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5.3%。有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滚河国家公园。年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年均湿度82%,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100%,是天然的“大氧吧”和旅游观光、养生度假的最佳目的地。
人文传说
特指的地理位置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古的时候,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来雀凿开岩洞.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堵住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是司岗里的大体意思。要详细地讲,就很多很长。总而言之,“司岗里”的传说,就是人类历史的源头。过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岗里”处剽牛祭祀纪念“司岗里”。
佤族的创世纪神话:在人类远古的洪荒时期,只剩下一个佤族女人漂泊到司岗里的高峰上幸存下来。这个女人受精卵于日月,生下一男一女。一天,阿妈正坐在岩石上采用天上的彩云织布,突然一头牛跑来报信,说她的儿女双双掉进海里去了。那时候司岗里群山的周围是苍茫的大海。阿妈焦急万分,就请牛去救。牛会浮水,下到海里把兄妹俩托在脖子上送到了岸边。阿妈真感激不尽,便立下规矩,把牛作为佤族永远的崇拜。
60年代初期,中缅两国重新勘定边界的时候,司岗里被划归了缅甸。外乡人要是去司岗里,手续非常麻烦,于是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但是司岗里不管属于哪国所有,总是佤族老祖先出世的地方。因此,许许多多的佤族人民,经常会过境到司岗里朝拜,同时把那里的山崖岩洞、溪水飞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都绣在他们的衣服上。
佤族人始终记住:从神圣的司岗里走出来的阿佤人的后代,司岗里的灵气总会同在。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安康佤族乡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每年5月份,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都举办“沧源佤族司岗里狂欢节”场面热闹,隆重,有佤乡特色小吃和斗牛比赛。沧源是从原始社会直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地区之一,因为历史原因,有部分佤族群众信仰基督教,还建有一定数量的教堂,加上“司岗里”文化的魅力,沧源县成为了云南旅游的后起之秀。
其他含义
同时“司岗里”也是一种云南省特有的木瓜酒的名字,这种酒以被云南当地的茅粮酒厂开发出来,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自制木瓜干醇。
“司岗里”还是一只乐队的名字,成员包括主唱阿妹、吉他老油、贝斯德隆、键盘艾南、吹奏、鼓手马晓东。
获得荣誉
2008年6月7日,司岗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享有“2015年中国十佳深呼吸小城”、“2015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等美誉。
2019年3月15日,沧源佤族自治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12月9日,国家民委命名沧源县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0年12月30日,2020中国无霾县排行榜发布,沧源县位列第13名。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沧源县上榜。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文传说
其他含义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