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是
俄罗斯作家
伊万·屠格涅夫晚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本诗中作者通过梦的形式、一组象征和简练的对话,塑造了一个勇于自我牺牲的女革命者形象。
伊万·屠格涅夫在创作这篇散文诗时,
亚历山大二世对农奴制的所谓“改革”的欺骗性已充分暴露,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当时俄国曾涌现出一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女革命家。《门槛》就是
伊万·屠格涅夫有感于著名女革命家苏菲娅·彼得罗夫斯卡娅和薇拉·查苏里奇的革命活动而写成的。
在《门槛》里,屠格涅夫通过一个“梦”,描写了一位具有崇高自我牺牲精神的俄罗斯姑娘,虔诚地歌颂了为真理、为正义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诗中的俄罗斯姑娘,为了人民的幸福和解放,她可以忍受任何痛苦和折磨。
注释译文
白话译文
(巴金 译)
门槛(版本一)
——梦
我看见一所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
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
“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作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
“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头。
“我也甘心……去犯罪。”
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门槛(版本二)
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个俄罗斯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里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
“啊,你要跨进这道门槛来,想做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姑娘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要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这些痛苦,这些打击,不仅来自你的敌人,而且来自你的的亲戚,你的朋友?”
“是……就是从他们那里来的,我也要忍受。”
“好。你准备牺牲吗?”
“是。”
“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灭亡——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尊敬地怀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不要人怜悯。我也不需要名声。”
“你还准备犯罪?”
姑娘埋下了的头……
“我也准备去犯罪。”
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问下去。
“你知道吗,”那声音最后说,“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年轻的生命?”
“这我也知道。然而我还是要进来。”
“进来吧!”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
“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
创作背景
在俄国当时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中,确有一群女革命家投身于革命运动。
伊万·屠格涅夫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24日,
俄罗斯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女革命家薇拉·扎苏里奇行刺
圣彼得堡行政长官特烈波夫的事件,维拉·扎苏里奇的形象使屠格涅夫久久不能忘怀,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扎苏里奇牺牲四个月后,作家把多年来俄罗斯妇女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在他心中积聚的印象,结合维拉·扎苏里奇这一生动的实例,用《门槛》中这个姑娘体现出来。这是这篇作品产生的背景。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从视觉形象来说,这里有“一座大楼”,有一道敞开的“窄门”,门里有“阴森的黑暗”,有“高高的门槛”,还有一位“俄罗斯姑娘”。
从肤觉的感受来说,黑暗中散发着“寒气”。
从听觉的角度来说,大厦里传出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然后是一连串的对答。
随着阅读进程的展开,读者从多种感官中体验着这首散文诗对心灵的撞击。
伊万·屠格涅夫似乎把每个人都带到了这座令人颤栗的“门槛”前,来聆听那近乎严酷考验式的问询。然而,令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那“门槛”内传出的“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的信息。此外,还有“疏远”、“孤独”和“准备牺牲”。作家极尽渲染之能势,几乎用尽人们可以想象到的所有表现残酷的词语。其目的却在于衬托那位站立在“门槛”前,就要走进来的俄罗斯姑娘。
姑娘,对这一切都“知道”,并“准备好了”。其坚毅与果决已经着实令人钦佩了。可更深一层的痛苦亲戚、朋友的打击,姑娘也能“忍受”。为了把姑娘的形象刻划得更深刻,文章写道:“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灭亡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尊敬地怀念你。”但无论如何,姑娘还是要走进这革命的“门槛”。她真的走进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当然这是意料之中的)。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又的确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圣人”啊!这是作家的赞叹,也是每一个读者的由衷的赞叹。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其表现含蓄与深刻的功力简直是无可限量的。作家对象征性物象的选择显示着作家所独有的创造性。一个“门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门槛”隔开了两种人生;一个“门槛”考验着革命者的勇气和真诚;一个“门槛”检验着一个战士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命价值的判定。“门槛”作为一个可视而又寓含深广的象征符号,它所启示给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当是无法穷尽的。象征具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围绕着“门槛”作家还设计出一系列的象征符号,诸如“女郎”、“重浊的声音”、“犯罪”、“傻瓜”、“圣人”等,也都赋予了相应的含义。因此,整篇散文诗的意韵是极其丰厚的。
要点分析
一、作品主旨:
通过象征手法写一个姑娘跨进大楼的对话,赞颂了革命者的崇高献身精神,斥责了诬蔑革命事业的庸人和帮凶。反映了当时
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同时也揭露了专制社会对革命者迫害的罪恶。
二、作品分析:
2、题下破折号“梦”是诗的副标题。
3、全诗分三层
第一层开首两行诗句,介绍大楼,门槛和一个姑娘。
第二层人物间的问答,写姑娘对跨进门槛要面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的回答。
第三层最后三行诗句,写姑娘跨进门槛后,两种人的不同反应。
4、有象征意义的语词是把握的重点。可梳理出有革命和阻碍革命三组相对应的意象:大楼和门槛;姑娘和门内的声音;圣人和“傻瓜”。
5、姑娘的形象是一个具有伟大献身精神的革命者,她具有四个“不怕”和永不后悔,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
三、知识要点:
1、作者:
伊凡·屠格涅夫,
俄罗斯小说家,《
猎人笔记》是成名作,六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俄国19世纪40-70年代的“社会历史编年史”。此篇诗是散文诗,是用对话体来组织全文的。
2、最基本的手法是象征手法,象征意义可以组成对应的三组理解记忆。
3、姑娘的四不怕精神。
4、对话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组织全篇内容。
四、重要段落:
“姑娘跨进了门槛——一幅厚的门帘放下来掩住了她。
‘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个回答。”
(1)“姑娘跨进了门槛”象征着
俄罗斯的青年一代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毅然地投身于革命。
(2)“傻瓜”的咒骂象征着市侩主义者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和诬蔑。
(3)“一位圣人”的赞叹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的赞颂。
(4)这段文字中运用的是象征手法,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观念,它是以省略的方式隐蔽地传达意旨或情绪的表现手法。
作者简介
伊·谢·屠格涅夫
(1818-1883)俄国作家。母亲是大农奴主,童年在母亲的大庄园里度过。这个极其富有的地主之家在三个方面影响了他的一生:第一,他的父母非常关心儿子的教育,聘请了最好的老师培养他,使他在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
俄罗斯最好的大学
莫斯科国立大学,并于3年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后来他又到德国留学深造。
伊凡·屠格涅夫在俄国作家中是受教育程度最高、读外国文学作品最多、与西欧作家交往最早的作家。第二,屠格涅夫一生基本持温和的
自由主义立场,在政治上,他主张对俄国社会实行渐进的改革,不赞成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俄国的社会问题,这种态度完全是受家庭的影响。第三,他亲身体验了由他母亲主持的农奴主教育方式的野蛮,同时也目睹了农奴主摧残农奴的种种暴行,因而屠格涅夫从幼年时就产生了对农奴制的反感。这种反感后来形成了他精神世界中的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因素,使他在17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50年代初期跟革命民主派的批评家们站在了一起。1852年,
伊凡·屠格涅夫的随笔集《
猎人笔记》使他进入
俄罗斯杰出作家的行列。作品中鲜明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倾向引起了沙皇当局的极大关注,并借故把他拘留,后又流放近两年。屠格涅夫写得最多的是两类知识分子:他在5部长篇小说即1856年的《
罗亭》、1859年的《
贵族之家》、1860年的《
前夜》、1867年的《烟》、和1877年的《
处女地》里,刻画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都是贵族知识分子或平民知识分子。在中篇小说中他多写贵族青年男女动人而又不成功的爱情,也写到了平民知识青年。
伊凡·屠格涅夫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
俄罗斯当时的时代变革,他高度的
现实主义精神和矛盾的
世界观也在作品中有所表现。他同情衰亡中的贵族阶级,而他的理智却又使他展示了平民的胜利。屠格涅夫是一位多产的伟大作家,并且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也有所贡献。他是中国几代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中篇小说《初恋》、《
阿霞》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介绍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