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鲤
辐鳍鱼纲鲤形目鱼类
华南鲤(学名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 (Lacepède),鲤科鲤属鲤鱼的一种鱼类,又称元江鲤,鲜活时尾鳍下叶呈红色,偶鳍呈淡红色,故当地称红尾𫛭鲤鱼。体侧扁较高,略呈椭圆,头较小,略尖,口下位,上颌较下颌突出,须2对,鳞较大,在腹鳍基部有一较发达的腋鳞。广泛玉簪属淡水河流中。
形态特征
华南鲤体侧扁较高,略呈椭圆,头较小,略尖,口下位,上颌较下颌突出,须2对,鳞较大,在腹鳍基部有一较发达的腋鳞。鲜活时尾鳍下叶呈红色,偶鳍呈淡红色,故当地称红尾鲤鱼。
背鳍条3,17-20;胸鳍条1,14;腹鳍条1,8;臀鳍条3,5。第一鳃弓鳃耙数,外侧18-21,内侧23-29。下咽齿3行,1.1.3-3.1.1。侧线鳞33[(5-6)/(5-V)]35;背鳍前鳞11-14;围尾柄鳞15-17。侧线鳞数29-33,而浅黄锦鲤则为33-37。标准长为体高的2.65-3.10(平均2.86)倍,为头长的3.23-3.67(3.43)倍,为背鳍基部长的2.52-2.85(2.66)倍。头长为吻长的2.67-3.47(3.05)倍,为眼径的3.70-5.00(4.35)倍,为眼间距的2.11-2.86(2.42)倍,为尾柄长的2.00-2.57(2.28)倍,为尾柄高的1.87-2.35(2.16)倍。体较高,侧扁。头较小;头长小于体高。口下位或亚下位,上颌突出于下颌。须2对,前须约为后须的一半长。眼中等大,眼下缘的水平切线在口裂之上。眼间距略大于下颚骨的长度。鳃耙短,三角形。下咽骨短,前臂比后臂宽而短。下咽齿发达,主行第一枚齿粗壮,为光滑的圆锥形,其余呈臼齿状;第二枚肯的齿冠上有2-3道沟纹。尾柄较高,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背鳍起点位置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约位于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背鳍外缘内凹,最后1根硬刺的后缘具锯齿。胸鳍的末端接近腹鳍的起点,个别的可达腹鳍的起点。腹鳍末端不达臀鳍。臀鳍的起点与背鳍倒数第五至第六根分枝鳍条相对,其最后1根硬刺后缘具锯齿。尾鳍分叉。脊椎骨4+31(2尾)。鳔2室,前室较后室粗,而长度相当,但随着鱼体的长大,后室相对地缩短。色彩与鲤相似。
分布范围
华南鲤广泛分布于东亚淡水河系,北起黑龙江省、南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中国、越南韩国老挝日本都有分布。
生活习性
淡水生。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耐寒能力强、耐低氧等优良特性。它们通常生活在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中,喜欢在清澈、流速较慢的水域中活动。华南鲤是杂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植物等为食。它们的生长速度较快,通常在幼鱼阶段生长速度最快,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华南鲤的繁殖期通常在春季和秋季,产卵后母鱼会护卵,直到幼鱼能够独立生活为止。
经济价值
华南鲤分布于元江,在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一带,每年12月份开始繁殖,1月份进入繁殖盛期,当地渔民设人工鱼巢在江边采卵,移至池塘中孵化、育苗直至养成商品鱼。50年代后期,元江鲤作为养殖良种向全省推广,70年代长江水产研究所用元江鲤作父本与江西省婺源荷包红鲤杂交,培育成荷元鲤,其子代生长优势均高于父母本;继后又以特定的荷包红鲤与元江鲤为亲本,采用家系选育、系间杂交,以及雌核发育等一系列育种措施,获得了遗传性稳定的鲤鱼新品系建鲤。建鲤的经济性状更佳,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几种杂交鲤鱼及其他鲤,当年可养成商品成鱼,并且具有肉味好、含肉率高、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饵料转化率高、易起捕等优点。
分类与文化
生物分类上,华南鲤曾被列为欧洲鲤(Cyprinus carpio)的亚种,但后来根据形态差异和基因研究单列为种。部分研究称锦鲤实际上是由华南鲤而非浅黄锦鲤培育出来的。鲤鱼自古就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鲤鱼与“利”谐音,故有“渔翁得利”、“家家得利”之说,以及“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等吉祥寓意。坊间更广泛流传鲤鱼跳龙门之说。在唐朝,由于皇帝姓李,与鲤谐音,犯了忌讳,鲤鱼被改称为“赤𩽼公”,并颁布法令规定捕到鲤鱼必须放生,全国上下不准吃鲤鱼,违者受罚。这样使传统的养鲤业受到摧残,鲤鱼未能列入四大家鱼之中。然而,古诗中仍有“良人玉勒乘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等描述,可见当时鲤鱼完全可杀可食。此外,广东南方的广州市顺德区南海中山市、东莞一带的粤语族煮鲤鱼(姜葱屈鲤)一定连鳞食,表明鲤鱼的鱼鳞病也是可食用的。
参考资料
元江鲤.香哈网.2024-08-18
华南鲤.说植物.2024-08-1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经济价值
分类与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