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编组保甲,属夏河县黑错区卡加乡。
1958年,设大公社时,与那义、扎油等乡及合作镇合并为红旗公社。
1959年,先后改称合作公社、德吾鲁公社。
1961年,撤销德吾鲁市后,恢复下卡加公社。
1987年,改为卡加曼乡。
1998年1月1日,由夏河县划归合作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区域面积92.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卡加曼乡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分为山地、草原、山岭。主要山脉有阿尼念钦太子山,境内最高峰母太子山位于卡加曼夏季牧场,海拔4332米,最低点登波山。
气候
卡加曼乡多年平均气温2.9℃,1月平均气温-9.5℃,极端最低气温-26.3℃(2012年1月8日);7月平均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28.5℃(2012年7月15日)。最低月均气温-17.9℃(2012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1.9℃(2012年7月)。生长期年平均130天,无霜期年平均40天,最长达80天,最短为15天。0℃以上持续期130天。年平均降水量548.7毫米。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卡加曼乡辖新集、香拉、格来、海康4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7个村民小组。
2020年6月,卡加曼乡下辖4个行政村:海克尔村、格来村、新集村、香拉村,乡人民政府驻新集村。
人口
2011年末,卡加曼乡辖区总人口3275人。
2017年,卡加曼乡常住人口3141人。
2018年,卡加曼乡户籍人口3268人。
根据
合作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卡加曼乡常住人口为3127人。
经济
2011年,卡加曼乡有耕地1.5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7.1万亩,林地面积0.5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8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5.5%,农业增加值450万元,粮食作物以
稞麦为主,生产粮食1800余吨。其中青稞1091吨。主要经济作物有
油料作物、蔬菜,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966亩,产量709吨;蔬菜种植面积2500亩,产量40吨,主要品种有马铃薯、辣椒、
油白菜、黄瓜、
菜瓜等,其中马铃薯28.6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生、羊、牛为主,生猪饲养量3056头,年末存栏2408头;羊饲养量6845只,年末存栏600只;牛饲养量7266头,年末存栏6000头,生产肉类580.6吨,其中猪肉80.2吨,牛肉293.5吨,羊肉206.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273元。
2018年,卡加曼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家。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卡加曼乡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4个,建筑面积85平方米,藏书10000册。还有乒乓球台、篮球架、健身器材等娱乐设施。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人。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弹唱、南木特藏戏、唐卡、藏式雕刻等。开通,“户户通”356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为58.8%。
教育事业
卡加曼乡有小学1所,在校生156人,专任教师4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89.7%,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8%。
医疗卫生
卡加曼乡有卫生院1所;病床3张,固定资产总值4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2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
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5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156人,参合率98.7%。
社会保障
2011年,卡加曼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4户,人数372人,支出92.1万元,比上年增长37.3%,月人均206.1元,比上年增长21.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7户,人数878人,支出275.9万元,比上年增长40%,月人均261.8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5人,支出6万元,比上年增长12%;
农村医疗救助3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53人次,共支出56300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临时救济69人次,支出37899元,比上年增长42%。自然灾害受灾人口856人,紧急转移安置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亩,直接经济损失8万元,救灾支出0.6万元,比上年增长15%。参加城镇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87人,比上年末增加7人。参加
工伤保险87人,比上年末增加7人。参加生育保险87人,比上年末增加7人。
交通
卡加曼乡交通便利,有
临合高速公路过境,其中合作高速公路境内长5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
临夏回族自治州。213国道过境,境内长12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合作、临夏。有县乡级公路2条,总长57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