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作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长期致力于小麦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包括郑州24、郑引1号和豫麦13等多个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对于提升
中原地区小麦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林作楫曾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并因其在小麦育种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受到广泛认可。
1933年7月,林作楫出生于
琅岐岛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名字来源于古诗词,寓意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林作楫自幼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异,曾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尽管家中经济困难,但他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得以继续接受教育。高中时期,尽管理科成绩优秀,但他选择攻读
农学专业,希望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1949年9月,他在
新中国成立前夕考入
福建农学院农学系,开始了他的农业科学研究之路。
林作楫于1954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随后加入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岁月,但仍坚持在基层服务农民,并在艰苦条件下继续进行育种实验。
改革开放后,他重返工作岗位,领导并参与了一系列小麦品种的研发工作,如豫麦5号、豫麦13等。他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前往
美国和
澳大利亚进行小麦品质改良的研究,并在国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林作楫曾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多个职务,并多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林作楫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包括豫麦13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他的研究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还曾获得王丹萍科学奖金,并被授予“
河南省科技功臣”称号。林作楫在小麦育种方面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品种研发上,还包括对小麦品质改良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他提出的育种策略和理念,促进了小麦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林作楫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涉及小麦育种、品质改良等方面的研究。他还参与编写了《小麦育种学》等专著,并主编了《食品加工与小麦品质改良》一书,为小麦育种与食品加工行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林作楫在小麦育种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他与
中原地区农科院、
中国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共同推进了中国北方
冬小麦品质改良的研究。他的研究不仅关注小麦品质的提升,还强调了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林作楫的育种理念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