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慈庵,名谦,字南村,当代著名竹刻艺术大师,江苏吴县(今
苏州市)人。
生于1904年,幼年即喜爱篆刻,后又学刻竹,长期寄居
上海市,20世纪30年代刻竹已崭露头角。能绘画,善用画法刻竹,所刻工致雅净,有独到之处。如1937年所作的《荷塘蚕桑图臂搁》,主要采用“陷地浅刻”法,虽为浅刻,仍有柔缓起伏,陡猝高下,其刀法超出方絜之陷地浅刻。解放以后,一直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工作,专攻刻竹。1974年去逝,享年七十岁。
支慈庵(1904.1~1974.2),名谦, 字子安,号南村,别号染香馆主,江苏苏州人。清
宣统末年(1911年)入私塾读书。民国初,在武进县立小学读书。民国8年(1919年)来
上海市,在姐丈
张瑞芝(无锡竹刻、金石家)开设的碑帖店当学徒,满师后留店刻制印章并涉猎竹刻。民国16年另立门户,从事制印和雕刻。民国20年开设小店“兰经石室”,7个月后关闭。以后长期以雕刻字画为生,
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其间,经画家商野侯指点,于民国23年拜著名金石、书画家
赵时㭎、
吴湖帆为师,书画技艺进一步提高。又得沪上收藏家李祖韩慨允,观摩其所藏竹刻精品,更受教益。民国26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他愤然作“蒲塘清趣及蚕叶图”臂搁。《竹人续录》作者诸德彝在上面题词:“此秘阁刻蚕桑图,适强邻来侵,群县皆遭残焚,未逐鲸吞,先为蚕食,此预兆矣。”此作乃影射日军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忧国之情溢于刀芒锋尖。民国29年至1950年,支先后6次在上海、无锡举办个人作品(竹刻、国画等)展览。1950年参加里弄工作。1952年加入由
陈秋草主持的新国画研究会。1953年先后参加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的国画展览会和华东民间工艺观摩会的布置、管理工作。1954年,在
上海市国画互助组画檀香扇。1956年,他的国画作品“虞山一角”在上海美术创作展览会展出,并获奖。同年,进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为研究员,专攻竹刻。195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同年7月出席全国
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德的接见。1964年被授予工艺师称号。1971年退休。
支慈庵一生创作了100多件竹刻作品,题材有花鸟、山水、人物及仿古金文、青铜器形、钱币、砖瓦、书法印章等;品种有臂搁、扇骨、插屏、烟盒、笔架和茶叶罐等。前期以扇骨为主,后期以挂屏、臂搁欣赏品为主。代表作有“蒲塘清趣及蚕叶图”臂搁、“浅浮雕金文”臂搁、“留青骏马”臂搁、“汉石经文”扇骨、“周石鼓文”扇骨和“并蒂”挂屏等。其中“蒲塘清趣及蚕叶图”臂搁正面用留青刻法刻
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纤细轻薄,花蕊上有幼蜒点足,飘然欲飞。荷叶翻卷舒展,筋脉纹理高低起伏。背面在竹簧上用浅浮雕刻蚕叶图,
桑叶上有数条
银蚕蠕动,叶面啮孔累累,维妙维肖。“汉石经文”扇骨,共刻1000余蝇头小字,字迹清晰,刀法流畅,皆为精品。
支慈庵艺术造诣深厚,能书善画,尤擅金石。以画理刻竹,讲意境,求情趣,熔书、画、刻于一炉。刀工精致,谨严有法。竹刻画面结构完整协调,刀法准确精细。善于运用竹片自然的“皮”、“青”,表现画色的浓淡阴阳。雕刻手法有阴文浅刻,留青浅刻、浅浮雕和高浮雕等表现形式。
支是擅长留
青竹刻的一代名家。他的竹刻技艺对现代江南竹刻精致、清淡、典雅风格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现代竹刻家、文物鉴赏家金西崖、
王世襄,在《竹刻艺术》一书中称他的留青竹刻“已达到前人此种刻法的最高水平”。他的“鸟鸣高枝”、“竹石牵牛”挂饰以及花鸟扇骨等留青竹刻的作品由
上海博物馆收藏;“
古琴”和“河山壮观”臂搁,由
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此外,他的“浅浮雕金文”臂搁(1923年作)、“留青骏马”臂搁(1936年作)、“浅刻山水与书法”扇骨(1942年作)被收入1978年
香港艺术馆编印的《中国竹刻艺术》一书,有很高的评价。
支慈庵举止文雅,谈吐幽默,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对同行及后学,虚怀若谷,真诚相待。他为培养新一代的竹刻专业人员作出很大努力。方锦霞、杜行梅从青年时期开始,在他的精心传授下,成为一代女子竹刻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