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胡同位于
西城区,牛街街道办事处辖域西北部,
广安门内大街西端南侧,南北走向,折而向西通南线阁街。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宣武体育场围墙,长518米,均宽4米。明时称
潮汕干面胡同,属白纸坊。清时沿用。巷内有古刹
宝应寺。解放前宝应寺及其周围均为义地和旷地,居民稀少。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干面胡同及宝应寺一带逐步形成街巷。1965年将原干面胡同改称登莱胡同。
宝应寺为
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登莱胡同,明时称宝应寺、干面胡同,属白纸坊。清时属外城西城宣南坊四铺,民国时属外四区,巷名沿续未变。民国时属外四区。1949年后属第十一区、第八区。1952年后属宣武区。巷名由明代沿用至1956年。宝应寺为古刹,
相传是
唐朝建制的古刹。原有明万历中
编修顾秉谦重修宝应寺碑及万历三十二年
铜钟1口。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重修,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大修。清末,宝应寺曾改为山东登州、
莱州市、胶州三州义园。现四大殿及偏院仍在,为
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寺院为宣武区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址。
该寺坐北朝南,格局规整,以现存围墙为界,南北69米,东西61米。中路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正殿、后殿,西路为两进院落寺中原有万历年间编修顾秉谦撰文的《重修宝应寺》碑,记载了当年大修的经过。现四大殿及偏院仍在。寺内保存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所铸铜钟1口。
据有关资料统计,到了
清代,山东人在北京市设立了13所
会馆。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的会馆是建立于清
乾隆的登莱胶馆和山东会馆;晚的成立于清光绪末年,如山左会馆。这13个会馆中,省级会馆有6个:山左会馆、山东会馆、山东试馆、2个齐鲁会馆(同名)、齐鲁义园;府州级会馆有4个:登莱胶义园、武定会馆、济南会馆、青州会馆;县级会馆有3个:章丘会馆、寿张会馆、海阳会馆。省级会馆一般为旅京鲁籍同乡在京的总联络点,其中山左会馆因规模较大,设施齐全,故影响力最大。
从功能上看,鲁籍
会馆的建立,起初是为在京同乡官绅聚会的一种场所,后发展为供赴京应试举子食宿,故基本上都为试馆性质。如清光绪末年由王、
王懿荣、柯卷等鲁籍京官发起成立的山左会馆,“以为来京考试同乡暂居之所”。会馆的传统功能为“祀神、合乐、义举、公约”。在京鲁籍会馆供奉孔圣先师,通过每年举行祭典以维系、凝聚人心。山东人或在会馆居住,或在会馆里举行同乡团拜、祀乡贤、会餐宴饮、唱戏、为考中进士的同乡贺喜等活动。会馆的“义举”主要表现为对病故同乡的丧葬服务。山东同乡在京设立的登莱胶义园、海阳会馆以及齐鲁义园,为旅京同乡提供养病、死亡停灵、埋葬、运输灵柩回籍等服务。登莱胶山左义园于
清代乾隆为同乡停灵、埋葬及养病而设,至解放前已有200年左右,“盛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