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廷珪年轻时因家境贫寒而无书可读,幸得曾祖父遗留的藏书。他于1115年考上进士,任武邑丞时,虽负责军粮供应,却未取一粒米。后调任德兴知县,面对伪诏书坚决不屈。南宋中兴后,他在福清县任职,改革盐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并著书推广其法。绍兴年间,他入朝任太常寺丞,提出搜集遗书充实皇宫藏书。因与
秦桧不合,后调任泉州、漳州知州。1149年,其著作《
海录碎事》二十二卷完成。
叶廷珪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但他家境贫寒,没有书可读。他的曾祖父因为出差来到京城,用尽了身上的钱买了很多书回家,因此叶廷珪得以读到这些书。后来,他在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考上了进士,被任命为武邑丞。那时候,正值燕山的战争,叶廷珪负责供应三军的军粮,但他自己一粒米都没有吃过。
之后,他被调任到德兴县当知县。当
张邦昌的伪诏书传到的时候,他坚决不肯下跪接旨。南宋中兴之后,他被派到福清县任职。福清县靠近海边,百姓因盐税而困苦,叶廷珪就创新了盐税制度,让百姓稍微得到了一些便利。他还制作了煮盐的利害图和相关书籍,州县都纷纷采用他的方法。
在绍兴年间,他被召入朝廷担任太常寺丞。他轮流上朝,请求朝廷搜寻和收藏遗失的书籍来补充皇宫的藏书。高宗曾经问他关于现在的礼乐制度。叶廷珪回答说,现在战乱还没有平息,礼乐制度还来不及制定。由于他与
秦桧意见不合,绍兴十八年(1148年),叶廷珪以左朝请大夫的身份担任泉州知州,后来又被调任到漳州担任知州。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叶廷珪编写的《
海录碎事》二十二卷正式问世。
叶廷珪喜欢作诗,
傅自得在《海录碎事序》中写道:“叶廷珪游宦四十多年,从未有一天不写诗。每当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开始构思诗歌;每当开始精神懈怠的时候,也用写诗来提振精神。”叶廷珪编撰《海录》这部书,主要是为了积累诗歌创作的素材。叶廷珪所写的诗,仅在傅自得作的序中留存了几个片断。
叶廷珪从小就酷爱读书。自从他担任官职以来,四十多年间,他从未有一天放下过书本。每当士大夫家中藏有世间罕见的书籍时,他总会想尽办法去借来阅读,而且每借一本书,他都会认真读完,从不半途而废。他常常感叹自己没有足够的钱去雇人抄录这些珍贵的书籍。于是,在空闲的时候,他亲自动手抄写了数十册书籍,并从中挑选出有用的内容记录下来,最终汇编成了一本名为《海录》的书籍。
叶廷珪是一位学识渊博、品性淳厚的人,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在泉州与士大夫们交往,尤其与河阳的
傅自得(字安道)和傅自修(字勤道)两兄弟关系十分友好。这两兄弟的父亲
傅察(字公晦)是大观年间的进士,曾经负责接待金国的使者。当金国违背盟约,在韩城镇劫持了傅察时,傅察在金国不屈不挠,最终为国捐躯。两兄弟跟随母亲迁居到晋江,都成为了坚守名节的有志之士。
傅自得曾担任福建提点刑狱司的职务,后来还担任过兴化军和漳州的太守,无论在哪里,他都能得到人们的称赞。在绍兴年间,他监督泉州市舶务,后来又提升为福州市舶的提举,官至直宝文阁。
傅自得在管理市舶时,清正严明,深受外国商人的爱戴。这两兄弟不愧是忠节之士的后代。
叶廷珪与这两兄弟志同道合,相处融洽。然而,他始终保持正气,因此深受
秦桧的忌恨,不断遭到秦桧的暗害。不久之后,叶廷珪被调任漳州知州。但秦桧并未就此罢休,他指使言官以某些事情中伤叶廷珪,最终导致叶廷珪被罢免。《
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绍兴二十二年七月四日(1152年8月6日),因有人向朝廷报告叶廷珪在担任泉州知州时私自售卖僧寺的空名帖子,所以朝廷决定将他罢免。”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