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
五经正义》的第二部,
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等奉诏撰,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
王士雄、赵弘、智复审,
长孙无忌、
李勣、
于志宁、
张行成等人刊定。此书凑合《
今文尚书》和伪《
古文尚书》,并采用伪
孔安国《尚书传》,将
伏生本《今文尚书》20篇分为33篇,加上所谓的出自孔宅夹壁的《古文尚书》25篇,定为58篇,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经书。流传几千年,对后世影响巨大。孔颖达等在此书《正义》中较多地谈到了天与人的关系,反复阐明用天道治理民众的道理。他们是以君为师,而不敢像
孟子、杨雄那样以师自任,这是汉代以后尤其是当时现实的反映。但是如果君主不好好地治理百姓,就是违背天意,这时,天就会离他而去。也即"天不可信"。这些观点都是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另外,此书还保存了不少旧说典故,在训学上也有较大的价值。
《尚书正义》和《
五经正义》其他四部一样,最初是没有经书和汉魏旧注全文的,只是将需要疏解的部分列出。这种版本称之为“单疏本”。今存单疏本为
赵惇年间刊本,《四部丛刊三编》已经影印。
南宋绍熙年间,两浙东路茶盐司将单疏本的《
正义》部分散入《
尚书孔氏传》的相应位置,遂编成所谓“注疏本”,即正文、【伪】孔传、孔疏俱全的本子,因此本半叶八行,故又称“八行注疏本”。此南宋刊八行本今存两部,一部在日本,内容全,但有大量元代补版;一部存国内,补版极少但保存不全。
此后,
建阳区书坊在八行本基础上再在相应位置插入
陆德明《经典释文·尚书音义》的相关内容,遂成“附释文注疏本”。
元
大德年间,又依据附释文注疏本重新刊刻,这部元刻本一直到明
嘉靖还在修补刷印,前代国内学者所说的“宋十行本”均为此元刻明修本,无一有宋版书叶。
明嘉靖年间,
李元阳在福建又根据元明递修本重刻,改半叶十行为半叶九行,世称“李元阳本”或“闽本”、“九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