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
“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张家泉村原书记
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出生在中国沂源县张家泉村,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等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济南市淮海地区上海市等战役中的上百次战斗。1950年12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朱彦夫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右眼视力仅0.3。1956年,朱彦夫放弃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张家泉村自强自立。1957年,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60年,朱彦夫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后来,朱彦夫又办起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1965年冬,朱彦夫带领群众打出第一眼大口井。1978年,经过朱彦夫的努力,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电灯的村。1982年,朱彦夫因肝炎病毒卸去了村党支部书记一职。1996年,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1999年,他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2014年3月31日,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5年10月12日,朱彦夫获2015中原地区消除贫困感动奖。2015年10月13日,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朱彦夫“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5日,朱彦夫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2022年3月3日,朱彦夫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3年7月,朱彦夫出生在沂源县金星乡(现西里镇)张家泉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朱彦夫10岁那年,父亲被日本鬼子活活打死。
参军入伍
1947年,年仅14岁的朱彦夫走进革命队伍,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战役战斗上百次,至今他的头部、背部还残留有弹片。上海战役时,16岁的朱彦夫只身炸毁敌人3座碉堡,立下战功,在战火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冬,抗美援朝战场,朱彦夫所在部队经过浴血奋战,成功拿下了二五〇高地。随后,朱彦夫在长津湖战役中因受伤过重,无法在前线得到救治,被紧急送回中国长春军医大附院治疗。在接下来的93天里,朱彦夫经历了47次手术,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失去了四肢和左眼。1956年,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要求回到家乡自强自立,开拓新的人生之路。
治理家乡
1957年,朱彦夫担任中国共产党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察访民情。1960年,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于是,朱彦夫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后来,朱彦夫又办起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
为解决山区人畜用水困难,1965年冬,朱彦夫带领群众打出第一眼大口井,这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是张家泉村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随后又打出了第二眼、第三眼。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架电而奔波。由于架电器材短缺,供电部门爱莫能助,朱彦夫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处联系架电器材。7年间,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市、南京、胜利油田陕西省联系材料来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电灯的村。
卸任写书
1982年,肝炎病毒使朱彦夫不得不向组织请求,卸去了任职25年的职务。为了完成当年指导员临终前的嘱托“只要你能活着回去,就要想办法把我们的英雄壮举记录成文”,朱彦夫开始了艰难的写作。1987年5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看望了朱彦夫,老首长鼓励他把当年在战场上目睹的解放军英勇作战的情况写出来,把重残后信念不倒、意志不减的精神写出来,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人。1996年,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同年11月1日,朱彦夫在临淄区作报告时,突发脑梗死倒在讲台上。经全力抢救,虽保住了性命,但从此半身瘫痪,不能再上讲台了。1999年,他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主要事迹
战斗
朱彦夫14岁就参军入伍,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淮海地区、渡江、抗美援朝战争等上百次战斗。1950年12月21日傍晚,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朝鲜长津湖畔250高地,朱彦夫和他的战友们穿着单衣,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顶住了敌人两个营的十几次进攻,最终全连的战士几乎全部阵亡,朱彦夫却活了下来。虽然朱彦夫保住了生命,但他的双手以及膝盖以下截肢,左眼失明、右眼视力降至0.3。
发展教育
1957年,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朱彦夫还腾出了自家一间堂屋,还说服母亲,把做寿材的木板做成书架,用省吃俭用积攒起的170元钱买了200多本书,建起全村第一个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兴修水利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为了吃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寻找水源。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治理荒山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沟壑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遇上自然灾害,村民经常填不饱肚子。在朱彦夫的带领下,乡亲们砌石头垒堰,硬是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村田”,为了向山沟要更多的地,朱彦夫又指挥村里的青壮劳力,削高填低,治理好了赶牛沟等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光治理赶牛沟,朱彦夫和乡亲们就搬了2万多土石方,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赶牛沟成了平展展的耕地。当年,张家泉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
电力建设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架电而奔波。没想到,这场“仗”整整打了7年。架电器材短缺,供电部门爱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处联系架电器材,原本要两个小时卸一次的假肢,经常一捆就是十几个小时。7年间,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市、南京、胜利油田陕西省联系材料来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两万多公里的奔波,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了电灯的村。
写作
1982年,患肝炎的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卸任后的朱彦夫,又开始筹备写书。他把战友们英勇奋战、自己成长的经历写成书。要想写书,先得练习写字。他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写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麦粒般小的字,朱彦夫花了两年。写作期间,朱彦夫前后翻烂了4本字典。开始时,一天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有的字还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坚持着,经常一天写十几个小时。朱彦夫硬是用舌头查字典,写出了33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此后又写下《男儿无悔》。
主要作品
所获荣誉
个人生活
家庭关系
人物语录
1、我在战场上,和敌人战斗,成了残废,但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是幸运的。我是一名战士,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即使是一个‘肉轱辘’也要奋斗下去!
2、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不断!
3、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
4、用自己的微弱的光温,把这块土地搞得好一些,让广大群众能吃得上、穿得上,能过上温饱的日子,这也是我对广大群众的一种报答吧。有一种感恩的想法。
5、清正廉洁不是一项荣誉,也不是做给谁看的。要通过务实勤干、埋头苦干,让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6、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滚着走,我用我“发明”的四种走法,和山斗、和水斗、和地斗、和电斗……尽管生活艰辛,但是我很乐观。
7、疼才好呢,疼才知道自己还活着。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我不拿这个当回事儿。
8、我家有特等残疾,但不允许有特等公民。要不我哪有脸管别人?咱的话还有什么说服力?
9、我是村支书,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
10、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真理。
11、蓦然回首,岁月如歌。我这一生以忠诚之心跟党走,以赤子之心为人民,以奉献之心报祖国,几十年间的沧桑巨变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唯愿与时俱进、奋勇前行,则此生无憾!
12、能够把痛苦和磨难踩在自己的“脚下”,能够以胜利者的姿态去笑傲生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13、如果一个党员,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经风雨,不见世面,这种党员,对于中国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一点好处也没有,我们不要这样的党员。
以上资料来源于:
人物影响
电视节目
2019年10月9日,央视新闻朝闻天下》节目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讲述了“人民楷模”朱彦夫的经历。
2020年10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人物·故事》栏目推出节目《国之脊梁·朱彦夫》,讲述了朱彦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失去了双手、双腿和左眼,右眼只剩下了0.3的微弱的视力后,重返家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
书籍
官方
1996年11月,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向全省党员干部发出了《关于开展向朱彦夫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党员干部要学习朱彦夫奉献牺牲精神,要学习朱彦夫自强不息、勇于向困难作的奋斗拼搏精神,要学习朱彦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要学习朱彦夫严以律己、立党为公、勤政廉洁的精神。
媒体
2014年1月,《大众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朱彦夫:理想信念高于天》,再次介绍了朱彦夫的先进事迹。
人物评价
朱彦夫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退伍后,这位特等伤残军人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原地区的保尔·柯察金”。(淄博新闻评)
朱彦夫14岁参军入伍投身革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他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新华网评
无论是枪杆子、锄杆子还是笔杆子,都是朱彦夫人生中精彩的注脚,面对命运的困厄、挫折,朱彦夫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克服、超越,完成了对生命的书写。(淄博市统计局评)
战场上舍生忘死、报效祖国,和平年代坚忍不拔、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彦夫四肢残缺但人格健全高大;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彦夫为带领乡亲们走上富裕道路而拖着假肢四处奔走;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彦夫用嘴含笔艰难写作,为我们留下催人泪下的作品。当代青年要认真学习朱彦夫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担当起人民赋予的责任的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书写属于热血青春与民族复兴的伟大篇章。(临沂大学新闻网评)
参考资料
朱彦夫简介.中共中央宣传部.2024-09-11
【先锋人物】朱彦夫.临沂大学新闻网.2024-09-11
中国当代保尔.柯察金——朱彦夫.福建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2024-09-15
男儿无悔.豆瓣读书.2024-09-11
极限人生.豆瓣读书.2024-09-11
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公布.中国新闻网.2024-09-10
朱彦夫日记.豆瓣读书.2024-09-11
朱彦夫的故事.豆瓣读书.2024-09-11
《朱彦夫的故事》.共产党网.2024-09-1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参军入伍
治理家乡
卸任写书
主要事迹
战斗
发展教育
兴修水利
治理荒山
电力建设
写作
主要作品
所获荣誉
个人生活
家庭关系
人物语录
人物影响
电视节目
书籍
官方
媒体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