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辉(Peng Hui),1965年4月16日出生于
四川省成都市,导演。毕业于
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6年8月进入
成都广播电视台工作。中国影视艺术协会副主席、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专家库成员、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理事、国家一级导演。
2003年,执导了《
平衡》,该片获得了2003年国际纪录片
金熊猫奖“环境保护电视节目大奖赛”
一等奖、最佳导演奖、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制作奖;第十九届
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2004年,执导了《空山》。该片获得了“第十二届
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电影节”评委会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中国彩虹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最佳摄影奖”;“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2012年,执导了纪录片《平衡2》。
2018年6月11日,担任第24届上海电视节
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
人物经历
1986年8月,梦想成为画家的彭辉扛起了摄影机进入了还在筹建的
成都广播电视台,当起了录像员、电子编辑等工作。1987年,彭辉来到北京广播学院学习电视制作。半年后,彭辉以“最优”的成绩从进修班结业。
1990年,彭辉执导了纪录片《老山纪实》。1994年,彭辉执导了《宝山村》。1995年,彭辉导演了《王老汉和他的儿女们》,从王老汉的身上看到了中国农村20年改革成功。该片获“第十一届法国FIPA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第十五届
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
二等奖。
1997年,彭辉担任导演、
摄影、剪辑,进入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完成了纪录片《
平衡》的拍摄,该片获得2003国际纪录片
金熊猫奖“环境保护电视节目大奖赛”
一等奖;以及2003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环境保护电视节目大奖赛”最佳导演奖、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制作奖;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第十二届
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2002年,执导了纪录片《神农故里》。同年,执导了纪录片《禅悟》。2003年,彭辉担任导演、摄影、撰稿、剪辑,并花费四年时间完成了纪录片《
背篓电影院》,该片获”二十一世纪
布达佩斯国际艺术节“最佳纪录片;“第十七届
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
一等奖;“中国彩桥奖”
一等奖。同年,彭辉和两名摄制组成员创作出了《空山》,该片获“第十二届
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电影节”评委会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同年,执导了纪录片《泰晤士河》,并兼任摄影、撰稿、剪辑。该片获得
女王陛下政府“创意英国大赛“特别大奖;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2006国际环保纪录片大赛“最佳导演奖”。
2006年,执导了纪录片《我的太阳—创新360》。2007年,执导了纪录片《迁徙的人-—拓荒吟》。同年,执导了纪录片《浮萍》。2008年,执导了纪录片《将军情—纪念王震诞辰100周年》。同年,执导了纪录片《
风帆起珠江》。2009年,彭辉执导,兼总摄影、撰稿、剪辑,与摄制组历时十年时间完成了纪录片《忠贞》,该片跟踪记述了包括邓小平、刘少奇、陈云、贺龙等十六位红色夫人的生活。该片获”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十佳纪录片;入选“
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个人作品
主要作品参考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作品获奖记录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事件
彭辉—“
中国电视金鹰奖20年突出成就奖”获得者、“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10年特别成就奖”获得者、“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009中国十大优秀纪录片导演”、“
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成都市十佳新闻工作者”、“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一级导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国家文化部“纪录片评标委员会”评委,第21届、第22届“
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第8届、第10届、第11届“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评委;“第10届国际纪录片
金熊猫奖”评委;
广州市国际纪录片大会评委;“2005年国际纪录片选片会”评委;“全国首届青年电视作品大赛”终评委;“全国首届DV电视作品大赛”终评委;“首都大学生纪录片大赛”评委。
目前,彭辉的《空山》、《
平衡》、《
背篓电影院》等8部纪录片作品已被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台湾淡江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等数十所知名高等院校列为教学观摩片,并被台湾电影资料馆收为“馆藏作品”,供电影学者研究;此后,再次被香港中文大学收藏。其中,彭辉率领摄制组冒着生命危险,用近4年时间在著名的“
五道梁”——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作出的反映打击武装盗猎分子的纪录片《
平衡》,率先以极具震撼的纪实形态把可可西里武装反盗猎和藏羚羊的现状公之于众,受到媒体的强烈关注,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法国国家电视台、日本NHK、
匈牙利国家电视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机构购买放映,并在2004年和2007年间,应邀在
四川省和
上海市的影院公映。 《平衡》在国内外的迅速传播,极大地提高了“
可可西里”和“藏羚羊”的知名度,最终间接促使“藏羚羊”当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并直接影响了电影导演
陆川,使其以《平衡》为参考,以彭辉为人物原型之一,创作出了故事片《可可西里》。 2005年,彭辉因《平衡》入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年度绿色人物”。
人物评价
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内心的挖掘,在彭辉以往纪录片的创作中是一脉相承的。彭辉直面艺术的现实及理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彭辉的纪录片使观众感觉到了创作中所蕴臧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彭辉思索的结果。彭辉手中的摄像机,并非是在玩,而是在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让你感动、震撼之后,心里总要留下一片久久的久久的思量,让人看到的是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部分真正的景象(纪录片专家朱景、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
陈汉元评价)。
彭辉的作品序列具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在题材方面,人对于生存需要永恒的追求是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命题。在创作手法方面,艺术化的表达,对细节的强调等是彭辉经常采用的创作方式。而这一切都构成了彭辉作品中一系列的生存符号,从不同侧面传达了“命若琴弦,生生不息”的哲思。生存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彭辉所做的即是将其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段落安排、镜头组接、影像结构、声音元素等手段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阐释自己的理解和取向,同时也把“生存”的印记镌刻在他的每部作品当中。
彭辉在纪录过程中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节,以及对生活怀有的细腻的感受力共同成就了许多经典的细节,作品中的生命都是韧性十足的。(
央视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