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喜草(学名:Pagpalum notatum Flugge),又名巴哈雀麦、美洲雀麦、金冕草。属
禾本科(Gramineae)、黍亚科(Panicoidear)、黍族(Paniceae)、
雀稗属(Pas-palum),是一种多年生匍匐状草类。
百喜草原产于
南美洲东部的亚热带地区,现广泛分布于中国、
美国、
日本、
澳大利亚等地。其具有强劲粗壮的短
匍匐茎,
茎秆密丛生,高约80厘米。基生叶多,平展或折叠,边缘具短柔毛。叶片扁平,宽4~8毫米,叶鞘基部扩大,长10~20厘米,长于节间叶,背部压扁成脊,无毛;叶舌膜质;极短,紧贴叶片基部有1圈短柔毛。
总状花序,具2~3个穗状分枝,长约6.5厘米,
小穗2行,排列于穗轴一侧,每小穗1朵小花。种子卵圆形,有光泽,千粒重2.9克。异花授粉,种子为
颖果,发芽率50%左右。
百喜草适于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低温保绿性比
钝叶草、
假俭草和
地毯草略好。耐阴,极耐旱,干旱过后其再生性很好。百喜草对土壤的适应范围很广,从干旱沙漠到渗水差的红壤,都能正常生长,尤其适于海滨地区的干旱、粗质、贫瘠的沙地上生长。百喜草具有耐瘠薄、耐干旱,适应粗放管理,分蘖强,长势旺、繁殖快,产量高,青草期长的习性与特点,有水土保持和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土壤
物理化学性状。
形态特征
百喜草由根、茎、叶、花、种子组成。
根
百喜草为须根型,随着走茎的蔓延,每节触土生根,根系水平分布65~80厘米,垂直分布深度可达1.0米以上,但50%以上的根系集中在0~20厘米
土层内,根粗1~2毫米。百喜草根有2个明显特点:①新根长出达10厘米左右仍没有接触地面,会因得不到养分而枯死,此时走茎也不再向前伸延。②须根常因地上部刈割或走茎干枯而死亡,经腐烂成为有机质来源。
茎
百喜草为匍匐状走茎,紧贴地面伸延,节间短簇密生,每节腋芽形成分蘖,分蘖可形成新的走茎。节间长0.5~1.0厘米,茎粗0.5~0.7厘米,走茎生长向四周蔓延,每天生长长度为20~35厘米。老熟走茎呈淡黄色,冬季老熟走茎失去功能而干枯,但扩散在四周的新生分蘖仍可继续生长,形成圆盘状走茎群落。
叶
百喜草叶片狭长型,长12~22厘米,宽0.3~1.0厘米,有绿色或紫红色叶鞘,其长度约为叶片长的1/3,大部分品系叶面有光滑的蜡质,部分品系叶面有茸毛。
花
百喜草为细长的
穗状花序,有2~3个分枝,穗轴细长,
小穗互生于分枝两旁。小穗花有护颖2片,内外颖各1片,质坚韧,花内有
雌蕊1枚,柱头羽状分枝,子房椭圆形,
雄蕊3枚,花药2室。开花顺序是中部花先开,往两端渐次开放。百喜草为异花授粉植物,有高度的自交不育及自交不亲合性,故实生苗后代易引起性状分离。
种子
百喜草种子为
颖果,外有蜡质苞片包裹,体积小,由于有茎片包裹,水分不易渗入,未经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不到50%,种子体积较大者,发芽率尤低。百喜草种子成熟后难脱粒,不会发生采收前的落粒损失,保存在干燥条件下,发芽率可维持2.0年,以保存0.5年的种子发芽率最高。
物种分布
原产
南美洲东部的亚热带地区,现在
美国、
日本、
澳大利亚等国广泛种植,是世界著名的多用型水土保持
草种。
中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种以来,在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福建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湖南省、湖北、安徽、
浙江省等地区都有种植。
生长习性
百喜草适于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低温保绿性比
钝叶草、
假俭草和
地毯草略好。耐阴,极耐旱,干旱过后其再生性很好。百喜草对土壤的适应范围很广,从干旱沙漠到渗水差的红壤,都能正常生长,尤其适于海滨地区的干旱、粗质、贫瘠的沙地上生长,适宜的土壤pH值为5.5~6.5。耐盐,耐水淹性不强。
繁殖方式
百喜草可春播或秋播,中国
华南地区春播以3-5月旬平均气温达15度以上的湿润天气播种最为适宜,秋播宜在9月中旬之前进行,可以单播,也能够很好地与侵占性较强的
狗牙根和地毯草混播,播种量为10-15公斤/亩。
播种后用碾子压实,在有一定坡度的地段种植时,最好采用喷播,喷播时的播种量为20-25公斤/亩,播种后每日早晚各灌一次水,以保持表层土壤的湿润。
栽培技术
前期准备
选肥沃、疏松、水肥管理方便的园土或稻田地种植。每公顷地块施腐熟的有机肥0.75 万~1.5万
千克和复合肥750千克,翻耕、耙平、做畦待播。要求畦平、土细碎,以提高播种成活率。
播种种子
必须作“松颖”处理,加河沙与种子混合轻搓,亦可用60C左右温水浸种,去除颖壳蜡质,以利发芽。播种时每千克种子加钙镁磷肥0.5~1千克,用适量火土灰拌均匀后撒播。播后用腐熟有机肥和火土灰薄覆,再用稻草或农用膜覆盖,保温保湿,防雨水冲走种子。播期以5月份前为佳。也可用
匍匐茎进行无性繁殖。如采用育苗移栽,移栽前7天用10%
草甘膦150~200克,对水50升,喷撒地面除杂草,7~8天后可移栽百喜草秧苗。以4~6月份移栽为好。以密植为主,每公顷栽12万~30万株。栽后浇水2~3次。成活后及时中耕除草,施肥,约3个月地面覆盖率可达80%~90%。
田间管理
播种后必须保持土壤湿润,大部分种子出苗后,应中耕除草,施肥。苗高12~15厘米时,可施些氮肥催苗。百喜草出苗后的前两个月管理至关重要。苗长至40厘米左右时,即可收割,每次收割后要及时补施氮肥,每公顷约施250~300
千克,以促进分蘖及芽点的发芽,维持生长旺势。百喜草抗病虫害能力强,基本未见病虫害。
病虫防治
百喜草苗期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幼苗较弱,与
禾本科杂草的竞争力较弱,苗期的杂草危害较为严重。因此,播种前后均应特别注意防除杂草。
主要价值
动物饲料
百喜草植株匍伏,草皮结实,耐牲畜低度啃食及蹄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可固土保水。在砂质贫瘠的海岸地带、水土流失的坡地、疏林山地及种植
温带牧草夏枯严重的地区,都易建植百喜草牧地。百喜草用种子种植,草地利用年限长达7-8年以上,在肥力较低的土壤有保持中等产量的独特能力,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牧草。
百喜草适于放牧,亦适宜刈割青饲和晒制干草。草叶量大,茎穗少,是草食家禽及草食鱼类的优质青饲料。不同生长期其营养成分有差异,绝对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在开花初期为7%-15%,开花后期为13%,其营养物质消化率超过65%。
改良土壤
百喜草草丛稠密,草皮紧贴地面,根系发达深生,对土壤的保持和地表迳流的降低具有相当好的功效。台湾凤山热带园艺分所在25°陡坡地种植有百喜草的覆盖及敷盖区与净耕区进行土壤流失比较观测,在百喜草覆盖区几乎没有土壤流失,而净耕区在5年内土壤流失总计达235000
千克/亩。2011年江苏储国良等在10°的坡地上进行百喜草覆盖对比试验,结果对照区的土壤流失量为百喜草覆盖区的67.1倍,每次雨后,对照区的承接池一片混浊,覆盖区的承接池则水少且清澈。
百喜草在
热带亚热带地区被广泛应用于防止土壤侵蚀,护坡固土。在台湾,百喜草被确认为水土保持用最佳
草种,并从1975年起全面应用于裸露坡地的覆盖保护、斜坡滑落、崩塌及土壤冲蚀等水土流失的治理。
草坪绿化
百喜草是牧坪兼用草种之一。百喜草茎粗叶大,草丛较高,草坪欣赏价值不高,耐磨性也不是很好,不宜作观赏性草坪和运动场草坪利用。1993-1994年张巨明等在深圳对19个暖季型草坪草种的坪用性能评定结果证实。但是百喜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建坪快,建坪费用低,不需设置专用喷淋设施,日常维护省工,草坪期长,其净化空气能力强,适宜大面积建植作生态草坪或公路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