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洞,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喀什市以北10公里的恰克玛克河南岸峭壁的半腰间。
维吾尔族人称玉素布尔杭,意为三个佛教洞窟。洞口离地面20余米,离峭壁顶部8米。开凿于
东汉时期(140年前后),是中国西部保存较好的最古的佛教壁画洞窟。
三仙洞位于喀什市北部10余公里处的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的半腰间。为古佛教洞窟遗址。据考证,开凿于东汉末期,是目前所知中国西部保存下来的最古一处洞窟,也是古代
疏勒国地区仅存的一处佛教遗迹,异常珍贵。
因冲刷日久,河岸距峭壁底端就有10米,由此至半腰间的洞口又有约13米。自三仙洞口再往上七八米才是峭壁顶部。峭壁突兀耸立,立面如削,若无专用登高工具,徒手者万难进洞。朝正北方向所开凿的3个并列的洞口,宛若门框,以中洞为最大,高近2米,宽约1.5米。3个洞窟都分前后两室,均前大后小;前室长宽各4米,高约2.5米;后室仅有前室一半。窟顶都是纵卷式,这是以砂石质为主的佛画洞窟的常见形式。三窟间洞壁厚1米余,有后人掘出的小洞可互通。中洞前室空无一物,后室正中今存一无头佛像石胎,佛身彩色泥塑已剥蚀尽。西沥在开凿时就末完工,未留任何有价值文物。唯有东洞遗存丰富,后室中有一石床,上有40厘米左右的长方孔,应是当年固定数座佛像的插座,只是佛像早已荡然无存。其前室内的壁面和藻井,从数量和质量上看,都堪称珍品。
三仙洞洞窟四壁绘满了大小不同的各种佛像,2/3早被毁,余下的1/3残壁上还存有70多尊佛画像。顶部为莲花藻井,上面的莲子还可辨数分明。藻井的四周又绘有高50厘米的坐佛,佛盘腿而坐,双手平放胸前,佛像背后光环,耀眼、色彩斑澜。其中有一坐佛所披架裟用彩色方格插绘,背后有菩提树叶衬饰。此佛所著服饰为佛教早期壁画中所仅有。东洞后室中还保留着一尊立佛,造型极其优美生动。立佛所著服饰更为奇特与众不同,腹部以下为绿、红、蓝三色相间的横纹绘成,造型和用色在我国目前所知的
佛窟壁画中极为罕见。洞中色调典雅质朴,图案造型独特生动,充分体现了西域
疏勒国人民高超的想象力与创作技巧。
三仙洞被发现200余年来,三仙洞壁上至今保留有许多各种文字的题记,
文言文中的题名以
清代为多,较早的为1789年(
乾隆五十三年)。外国人中
英国马尔克·斯坦因、
法国保罗·伯希和德国勒柯克、
日本桔瑞超等都曾造访三仙洞并留下题记。可惜洞中有不少精美绝世的壁画被揭去,佛像也被窃走。佛教
四大石窟艺术约于220—589年间大量传入中国内地。120年疏勒国王臣盘从
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大月氏
贵霜帝国引进佛教后,就在疏勒国内广修寺庙佛殿,并开凿了不少佛教壁画洞窟,三仙洞就是其后不久开凿的重要洞窟,据专家考证,“洞窟开凿年代在
东汉时期,这是目前所知我国西部保存下来的最古的一处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