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雪是利用天空中已有的降雪条件,通过人工干预、
催化,使原有的降(雪、水)变得更大。
天上的水汽要变成雨雪降下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有一定的水汽饱和度(主要与温度有关),另一个是必须有
凝结核,在
云层里喷撒一些微粒物质,促进
雪晶很快地增长到能够克服空气的浮力降落下。现在常用
碘化银来人工增雪,碘化银是一种黄颜色的化学结晶体,把碘化银微粒撒在
降水能力较差的云层里,使它“冒名”顶替雪晶,便能让云中的水汽和小水滴在“冒名”的晶体上
凝华结晶,变成雪花。
2023年12月11日,
河北省气象局组织在
冀中南地区、
冀东地区开展飞机增雪作业3架次,飞行12小时16分钟,
燃烧机载烟条79根。
在-78.5℃以下。把干冰晶体象天女散花似的喷撒在冷云里,每一颗二氧化碳晶体都成为一个剧冷中心,促使冷云里的
水汽、小水滴和小
雪晶很快地集结在它的周围,
凝华成较大的雪花降落下来。
中原地区人工降水(雪)活动开始于1946年。中国自1958年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冰雹、消雨、消雾、
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2023年12月11日,
河北省气象局组织在
冀中南地区、
冀东地区开展飞机增雪作业3架次,飞行12小时16分钟,
燃烧机载烟条79根。
2023年11月10日夜间23:52时到11月11日凌晨00:55时,济南市人影中心抓住有利的天气形势,先后在我市南部山区组织人工增雪作业2轮次,发射人工增雪
火箭弹54枚。燃烧地面烟条9根。
天上的水汽要变成雨雪降下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有一定的水汽饱和度(主要与温度有关),另一个是必须有
凝结核。因此,人工增雪首先必须天空里有云,没有云就下不了雪。能下雪的云,0℃以下的“冷云”,在冷云里,水汽
凝结成小水滴,水汽
凝华成小
雪晶。因为两者都较小较轻,倘若不存在继续生长的条件,两者只能像烟雾尘埃一样悬浮在空中,难已落下。在
云层里喷撒一些微粒物质,促进雪晶很快地增长到能够克服空气的浮力降落下来,形成降雪。
现在常用
碘化银来人工增雪。碘化银是一种黄颜色的化学结晶体,平时作为照相材料里的感光剂使用。碘化银的晶体与雪晶的六角形单体尺寸非常相似,它们单体里的
原子排列也十分近似,两者的
晶格间距也很接近(碘化银是4.58埃,雪晶是4.52埃)。因此,把碘化银微粒撒在
降水能力较差的云层里,使它“冒名”顶替
雪晶,便能让云中的
水汽和小水滴在“冒名”的晶体上
凝华结晶,变成雪花。
人工增雪工具一般为发射
火箭弹和燃烧
碘化银烟条。人工增雪的
催化剂主要是碘化银。其原理是将催化剂播撒到云中合适部位,增加云内
冰晶浓度,进而引发
云层降雪或增大其降雪强度。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我国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每升水中
银离子含量低于0.05毫克是安全的。
在人工增雪过程中,要通过
天气预报和云预报提前确定适合增雪的云系,设计作业方案,准备好飞机、火箭等作业工具,再利用
卫星、雷达等对云系进行跟踪监测。当符合增雪条件时,申报作业空域,飞机升空、
火箭发射,开展增雪作业。
地面
碘化银发生器人工增雪作业关键为作业时段内作业点应处于
大使馆区,确保碘化银
冰核进入云内-5.0 ℃层以上参与
核化。
天气图的最大时间
分辨率为3 h,
多普勒雷达的时间分辨率为6 min,
风廓线雷达的时间分辨率为5 min,单一利用某种气象观测资料较难科学有效地进行人工增雪作业,按照“先大后小”的原则。
(3)冬、春季
张家口市层状云降水云高较低,加之海拔较高,火箭作业宜采取最低仰角作业,地面
碘化银烟炉是对火箭作业的有效补充。
“人工增雪”“
人工降雨”是过时的说法,更为科学、准确的说法是把“降”改为“增”。人工增雪,是利用天空中已有的降雪条件,通过人工干预、
催化,使原有的降水变得更大,是“锦上添花”;而人工增雪,似乎是“无中生有”去造雪,是不科学、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实际上,何时、何地、如何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如果缺乏相应条件,则无从谈起。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局部的,使用
催化剂是微量的,作业时间和影响范围是有限的。相关科学研究都表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
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不会产生负面影响。